为时代立传 为寿县存史

——《寿县年鉴》编纂工作体系化纪实

发布时间:2025-10-27 10:52 信息来源:寿县人民政府 作者:吕维仕 浏览次数: 字体【  
 

在承载着千年楚文化底蕴的寿县,一项系统性文化工程年复一年地扎实推进,这就是《寿县年鉴》的编纂工作。作为一部权威的年度资料性文献,《寿县年鉴》不仅全面记录寿县经济社会的发展轨迹,更在服务当代、启迪后世方面发挥着“资治通鉴”的重要作用。目前,该项工作已实现“一年一鉴、公开出版”的常态化运行。编纂质量持续提升,连续3年荣获全省党史地方志部门优秀科研成果奖,标志着寿县年鉴编纂工作获得省级层面的专业认可。

精心谋划,绘制年度工作蓝图。每年年初,寿县档案馆都会根据省、市工作部署,启动新一年度的年鉴编纂工作。这项工作并非简单的任务传达,而是一个深度融合地方特色的创作过程。编纂团队会系统研究当年寿县的发展重点和地域特色,将宏观要求转化为符合本地实际的具体编纂方案。

在此基础上,由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联合印发年度编纂工作文件,明确指导思想、任务分工和时间节点,为全县各单位参与编纂工作提供制度保障。这套规范化的启动机制,确保了年鉴编纂工作从一开始就沿着科学、规范的轨道运行。

专业培训,夯实编纂工作基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每年召开的全县年鉴编纂启动大会,既是一次工作部署会,更是一次专业培训会。会议采用“以训代会”的创新模式,邀请县领导进行动员讲话,彰显县委县政府对这项存史资政工作的高度重视。会上,县档案馆的业务骨干化身“培训讲师”,系统讲解年鉴编纂的体例规范、撰写要求和常见问题,为来自全县各单位的撰稿人员提供专业指导。这种集工作部署与业务培训于一体的模式,有效统一了编纂标准,为保障稿件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面征集,汇聚鲜活实践素材。素材征集是年鉴编纂的基础环节。启动会后,县档案馆地方志研究股即按照既定计划,向全县各乡镇、各部门系统征集上一年度的文字材料、重要数据和具有存史价值的图片。这是一项需要耐心和技巧的工作。面对部分单位报送不及时的情况,编纂人员总是耐心沟通,通过电话、微信、QQ等多种方式进行催收,确保每一个领域的发展足迹都能得到完整记录。他们深知,这些看似平常的工作记录,正是构筑历史记忆的珍贵素材。

精雕细琢,打造精品编纂流程。当海量素材汇集而来,精细加工程序随即启动。编纂团队首先对所有来稿进行严格初审,对不符合要求的稿件及时退回补充修改,严把入门关。

通过初审的材料进入专业编辑阶段后,县档案馆的同志们又承担起“协调枢纽”的重要角色。在持续3-5个月的编辑周期内,他们要在编辑部与一百多家供稿单位之间搭建沟通桥梁,反复核实数据、完善内容,确保每个条目都经得起历史检验。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正是打造精品年鉴的关键所在。

多层审阅,确保文献权威价值。当年鉴进入样书阶段,更为严格的审阅程序随即启动。样书不仅要送请县领导从宏观层面把关,还要报送省党史和地方志研究院,接受专家的专业审读。省级专家会从体例结构、史实准确度、语言规范等专业角度提出修改意见。对于这些宝贵建议,编纂团队总是虚心接受、认真修改。这种内外结合的多重审阅机制,确保了《寿县年鉴》的权威性和专业性。

《寿县年鉴》的编纂工作,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从年初谋划到年终出版,每个环节都凝聚着编纂人员的智慧与汗水。他们以对历史负责、为时代立传的责任感,精心打磨每一部年鉴,让这些年度史册既忠实记录发展历程,又为未来发展提供借鉴。《寿县年鉴》连续获得的省级荣誉,既是对过往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鞭策。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寿县档案人将继续秉持工匠精神,让年鉴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留下更加精彩的时代印记。


(初审:丁月阳 责编:赵鸿冰 终审:陈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