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汇声推普团以语言艺术传承水利精神,推普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发布时间:2025-08-05 09:30 信息来源:寿县人民政府 作者:王成哲 贾语卓 万里诺一 梁策 赵一风 浏览次数: 字体【  
 

为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青年学生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7月10日至16日,河海大学汇声推普团赴寿县开展“语言艺术传承水利精神,推普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主题实践活动。实践团通过研学水利人物治水防洪故事、走访调研摸清语言使用现状,以特色课程筑牢普通话基础,用多元美育课程浸润文化自信,为乡村教育注入青春活力,助力当地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本次活动成功入选由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主办的2025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专项。

“声”入寿县访民情

推普先需知其况。为准确掌握寿县堰口镇居民的普通话使用基础,实践团抵达后,随即启动了系统性调研工作。团队成员分成多个小组,深入村庄的街巷院落、田间地头以及公共服务场所,通过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7份)、深度访谈(完成21人次半结构化访谈)、实地观察等方式,构建起“三维立体”调研体系。采调研对象涵盖了不同年龄、职业的当地居民和学生。调研内容细致记录了老年人对本地语言的保持程度、青壮年外出务工时面临的语言困难、学龄儿童在课堂及家庭环境中的语言使用偏好等内容。有效数据包括问卷数据和访谈记录,均被分类整理并统计至数据库中。

“言”学红脉承精神

为了能够更好的担任红色故事的讲述者、水利精神的传承者。实践团成员在档案馆的支持下整理完成《红色水利人物故事集》并带给同学们进行学习,在“河海”翻滚了近百十年的浪涛里,孕育着无数动人的红色故事,他们用实际行动传承红色革命精神,将水利文化续写至今。课当讲到林炯烈士"壮志未酬赤子心"时,有同学看着册子上雨花台的照片出了神;当乔德仁"取义成仁"的绝笔信在电子屏上徐徐展开时,晶莹的泪花早已在同学们眼睛里打转。在了解著名的红色水利人物故事后,老师邀请同学们来诵读经典的红色故事片段,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大家对于红色革命精神的理解和体会。

“语”润童心习规范

基于前期针对十字路中学学生普通话使用情况的详细调研,实践团制定了精准的教学方案,并在该校开设了系列针对性推普课程:《早功与开嗓》、《语音发声与基础》、《普通话水平测试》和语言艺术类课程:《配音技巧基础》、《表演基础及训练》、《红色水利人物故事诵读》等11门课程。课程内容紧密围绕调研发现的核心问题,开展普通话水平摸底测试并针对问题从“声母韵母发音矫正”与“日常生活场景标准化对话训练”等基础环节切入。在教学实施中,团队成员引入了“模拟新闻播报”的实践训练,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模拟“播音”过程中强化语音语调的规范性练习。课堂上,指导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发音进行细致监听与逐字纠正,并针对地方性发音难点(如特定声母、韵母或声调)进行重点示范。

“艺”启思维绘新篇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美育是成长的养分。汇声推普团将“语言学习”与“艺术审美”深度融合,为孩子们带来了手工创作、绘画上色、地方非遗以及体育健美等一系列多元美育课程,让课堂成为“发现美、创造美”的乐园。书签制作课上,孩子们用蓝色卡纸剪出波浪形状,贴上自己用普通话写下的“节水标语”,小小的书签里藏着对“水”的敬畏;地方非遗衍纸手工课上,团队成员让孩子们学习将彩色纸条卷成花瓣、叶片,会支持彩虹等图案;孩子们用水粉笔蘸取颜料,在素白伞面上画下淮河的波光、岸边的芦苇,伞骨转动时,仿佛把家乡的风景“撑”成了流动的画;水循环泥塑课结合水利知识,孩子们捏出“云朵、雨滴、河流”的造型,在三维空间的建构中直观理解水循环的自然规律,科学认知与触觉审美同步深化;贝壳风铃里藏着“海洋梦”,串起的不仅是贝壳与彩绳,还有对更广阔世界的向往,将海洋生态意识与空间造型能力、声音韵律美感相结合。

在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中,在文化传承的历史长河里,河海大学汇声推普实践团的成员们正以青春的智慧与赤诚,书写着属于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与奉献。这份答卷,不仅是坚实足迹的镌刻,更是温暖力量的传递——它让青年的理想与乡土的脉搏同频共振,让语言的魅力成为连接城乡的桥梁,让美育的光芒照亮民族复兴的根基。更是中国青年用青春之名,为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献上的滚烫答卷,为时代发展注入生生不息的青春动能。

初审:丁月阳  责编:赵鸿冰   终审:陈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