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声震古今,楚韵焕新生——安徽师大学子探访寿州锣鼓非遗传承

发布时间:2025-07-07 17:24 信息来源:大皖新闻 作者:彭涛 刘锦慧 乐子睿 任梦婷 浏览次数: 字体【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赴淮南非遗调研团成员循着激昂的锣鼓声,走近了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寿州锣鼓,对话省级传承人罗西林老师,触摸这项古老艺术在当代的蓬勃脉动。

寿州锣鼓,这一植根于淮河岸边的古老艺术,正以蓬勃之姿谱写新的传奇。作为安徽省省级非遗传承人,罗西林老师用半生坚守,让镌刻着楚文化基因的鼓点,从历史深处走向市井街头。

楚魂今韵:从《楚辞》回响到街头节拍

寿州锣鼓,深深植根于淮河沃土与璀璨楚文化。“它源于楚,兴于楚,”罗西林老师目光灼灼,向学子们阐释其渊源,“那铿锵激昂的鼓点里,奔涌着楚地先民的热血与豪情,是《楚辞》‘钟鼓喤喤’的活态传承。”


(罗西林老师向调研团队讲解寿州锣鼓的悠久历史与楚文化根基)

其独特生命力,更在于与日常生活的无缝交融。“这锣鼓声,就是咱寿县人的生活节拍,”罗老师笑道。不同于许多锣鼓艺术用于节庆祭祀,在寿县,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喜悦哀愁皆可化为即兴的鼓点。这份“刻在骨子里的热爱”,让退休老人也能从北门口夜夜练习,最终登上百年大庆的舞台。


(罗老师亲自展示并教队内成员如何使用锣鼓)

一方水土一方鼓:地域滋养与文化坚守

谈及锣鼓传承的“寿县烙印”,罗老师感慨万千:“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化。”寿县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深厚的楚文化底蕴,是孕育寿州锣鼓不可复制的摇篮。他坦言,离开了这片土地与文化根基,锣鼓的“味儿就变了”,道出了非遗与原生环境血脉相连的特质。


(寿州街头,寻常巷陌间居民即兴演奏锣鼓,展现其深厚群众基础)

破界融合:古艺新声的蝶变之路

当被问及锣鼓的发展新方向,罗老师眼中充满创新之光。他满载希望的对我们说他与团队正积极打破艺术壁垒,尝试将寿州锣鼓的雄浑与花鼓灯的灵动、奇巧相融合。“不同锣鼓艺术相互碰撞,定能注入新活力!” 不仅如此,更令他欣慰的是新一代力量的涌现,“青少年中热爱锣鼓的新苗正在成长,他们是传承的希望。”


(罗老师把寿州锣鼓带进了校园带进了青少年的身边)

鼓槌起落,是穿越千年的楚风回响;锣钹铿锵,奏响民间艺术的当代强音。寿州锣鼓正以其扎根泥土的质朴与锐意创新的姿态,在非遗传承的道路上踏出坚定而热烈的节拍。

大皖新闻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36952003601900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