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汉一家亲的典范
位于寿县古城西南清真寺巷内的寿县清真寺,全称“华东清真大寺”,是“国内较为少见的巨大华丽的伊斯兰教建筑”(《中国伊斯兰教建筑》)。其建筑风格属于清代徽派建筑,局部保留了明代建筑特点,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年代最久、保存最好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清真寺,2013年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尤其重要的是,寿县清真寺还是沿淮地区民族团结的见证,回汉一家亲的典范。
据现代版《寿县志》记载,北宋中期,古城寿县就有回民迁入,代代相传。城内紫顺街西曾有“回回街”和小清真寺,人口约200户、千余人。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在古城西南新建清真寺,并在清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续建前殿,道光年间(1821—1850年)、光绪年间(1875—1908年)重修,形成今日之规模。
寿县清真寺是中国传统的中轴对称的合院式建筑,占地面积5632平方米,坐西向东,布局疏朗。寺内建筑灰砖绿瓦,主要采用传统徽派建筑形式。大门、二门、南北厢房均为硬山顶、砖瓦粉脊。主体建筑无像宝殿面阔5间,进深7间,殿前是开阔的庭院,正中为石砖铺砌的路面;大殿的四周有回廊,廊柱全部用八公山上的整块石料打制而成。大殿由前、后两殿组成,结顶采用“勾连搭式”衔接,飞檐斗角,珠联璧合,浑然一体,整座大殿建筑既为一个整体,同时又富于变化。大殿屋顶铺铜板瓦,亮花筒正脊的中心置一个葫芦,这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常见做法。大殿左右各开券门5楹,水磨青砖门罩。券眉雕刻,构图巧丽,技法精湛,具有浓厚的徽派砖雕艺术风格。
寿县清真寺的建筑形制,有三个特别之处:一是门向方位。当地汉民建筑中轴线多是自南而北、门向朝南;而寿县清真寺建筑中轴线是自东而西、门向朝东。据说,这主要是因为麦加在西方,门向朝东,人们自东入门,面向西方,是表示对真主朝拜的虔诚之心。二是大殿顶部采用的“勾连搭”结顶方式。这既增强了屋顶结构多变的艺术效果,更主要的是增大了建筑使用面积。明清时期,建筑形制由礼部明确规定,一般王公大臣最大建筑开间也只能5到7间,只有皇宫大殿才可享用9到11开间的建筑。而寿县清真寺面阔5间,由此推断,当时寿县清真寺规格已经很高。目前虽无确切史料证明寿县清真寺是最早采用“勾连搭”结顶方式的建筑,但在江淮之间仅此一座,显得弥足珍贵。三是大殿内柱石础高度比其它同类建筑柱础高出数十厘米。在中国古建筑设计中,木柱下方常常垫放石础用于防潮防腐。关于柱础加高,当地流传着一段佳话:寿县清真寺建寺之初,大木作开料完毕准备拼装,当地有人发现大殿设计高度超过南侧毗邻的关帝庙大殿,提出异议。穆斯林主事召集族人议事,认为回民进了寿州城,与汉民亲如一家,穆斯林应遵循五典,相互体谅,决定把大殿立柱锯掉部分,使大寺与关帝庙高度持平。当地汉民得知后深受感动,考虑到汉民敬奉关圣帝君,正是因为关帝仁义智勇、重情厚礼,而穆斯林兄弟与汉民血脉相连,不应干扰施工,便提出将关帝庙殿顶粉脊加高的解决方案。回民兄弟知晓后十分感动,决定恢复清真寺大殿原设计高度,但因江淮一带一时难以筹办合适的高大木材,最终通过增加石础高度来弥补被锯木材的长度,成就了一段“包容天地大、回汉一家亲”的佳话。
雕刻精美、形式多样的建筑装饰艺术,也是寿县清真寺一大特色。大寺内外所有的角柱和廊桩,都是凹式梅花柱,殿内木柱的柱础呈鼓形,刻有石雕的莲瓣纹、蔓草纹;大门中央的门环、两侧精雕的石鼓,以及门框上的多角形门簪等,简洁、大气而美观;大殿两侧券门上的水磨青砖门罩,券眉的四方球形雕饰和卷草纹样,都十分精美。千姿百态的窗格花纹也成为寿县清真寺一种重要的装饰。
清真寺内外悬挂有20多块匾额、楹联,多为历代州府赐予,尤以大殿上方悬挂的“真乃独一”“无像宝殿”和“福禄寿”等三块大匾最为珍贵。这些牌匾,既展现出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宗教建筑的神韵,同时也阐释着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历史,体现了清真寺社会认同的历史真实感,为大寺增色不少。
清真寺院内道路边的两排银杏,树围均在5米左右,树龄最长的已达600余年。这些银杏皆是清真寺在不同时期举行相关纪念活动时所植,这也是中国公共建筑记事的传统做法。多年来,寿县清真寺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关心和保护,多次拨款进行维修加固。目前,作为当地伊斯兰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依然在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