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公山乡:“三链”发力激活非公党建红色动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要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坚持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八公山乡非公有制企业深受鼓舞。日前,八公山乡积极探索非公党建工作思路与方法,以“双强六好”为抓手,着力打造“红映玛瑙泉”党建品牌,通过建强“组织链”、驱动“创新链”、做优“服务链”,推动形成党建红与产业兴深度融合、互促共赢的良好局面。
建强“组织链”,汇聚非公党建“向心力”。强化组织覆盖。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对镇域范围内非公企业进行“拉网式”摸底,全面掌握非公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党员状况,通过“单独建、联合建、依托建”等多种灵活形式,实现党的组织应建尽建,党的工作有效覆盖,目前全镇共成立5个非公企业党支部,覆盖7家企业。严格落实组织生活制度。建立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台账,进行统一动态管理,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常态化开展“车间课堂”,将教育送到生产车间、将培训办在项目一线,有效解决非公企业党员工学矛盾,做到党的意识不弱化、党员标准不降低、党内生活不脱离。选优配强组织队伍。精准选派3名经验丰、素质硬、协调强的党员干部担任党建指导员,入企开展党建工作部署、政策宣传、业务指导等工作,实现为企服务零距离。坚持从生产经营骨干中发展党员,积极吸纳技术标兵、业务能手、优秀职工等进入党员队伍,2024年以来,共发展党员2人,发展入党积极分子11人。积极参加“双百工程”“爱心包裹”“爱心妈妈”结对等活动,着力打造党员职工身边有温度、有深度的基层党组织。
驱动“创新链”,激发非公党建“新活力”。深化政、校、企产学研融合。结合镇域特色产业,整合政、企、校多方资源,打造创新服务平台,与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等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共拥有省科技成果30项、授权专利44项。“党建+文旅”赋能企业发展。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八公山豆腐传统制作技艺为基础,深入挖掘区域豆腐文化,加大豆制品和文创品研发力度,投资建设豆腐文化陈列馆、豆腐文化体验馆、国学教育讲堂、豆腐小镇客厅等文化旅游基地,着力打造中国豆腐主题文化园。2024年度,全乡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实现旅游业务收入1700余万元。促进党建与教学有机结合。探索建立“一观二悟三体验”的“三式”教学法,通过组织党员及游客亲身体验豆腐制作乐趣、品鉴豆腐美食、诵读国学精华等方式,打造豆腐文化沉浸式现场教学,引导学员在看中悟、在听中感、在动手实践中体验。目前,八公山乡豆制品有限公司已成为安徽省科普教育基地及全市非公党建工作现场教学点。
做优“服务链”,发挥非公党建“牵引力”。发挥党建工作指导员前哨作用。结合党企“心连心”“问题帮办、助企发展”等实践活动,详细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党群组织建设情况和职工群众生活情况等,及时收集困难诉求和意见建议,通过开展日常关怀、困难帮扶、技能培训等,用心用情用力解决职工的困难事、烦心事。2024年以来,先后为30余人送去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设立党员先锋岗21个、党员责任区6个,引导党员亮身份、树形象,主动承担科研攻关、产品研发等急难险重工作,带头讲授安全党课、组织安全知识专项培训、安全生产履职检查、党员安全谈心等活动,提高安全管理成效。推动村企融合发展。以政府搭台、企业参与的方式,积极组织引导非公企业融入乡村振兴,在企业内部建立就业帮扶车间,有效解决周边160余名群众的就业难题,其中包括18名原建档立卡贫困户。企业与联合体农户签订协议,以高于市场价5%的价格收购大豆,每年助农增收200余万元,增强乡村发展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