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丰塘畔“两代三人”:传承接力保护国保 合力守望“精神家园 ”

发布时间:2024-12-04 15:20 信息来源:寿县人民政府 作者:龚锦辉 陈希友 宫卓然 浏览次数: 字体【  
 

文物保护,护的不仅是文物,更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珍贵财富、文化传承的历史记忆,国家宝贵的文化血脉。在安丰塘畔,徐蕊、江财、江静“两代三人”传承接力保护国家级重点保护单位--安丰塘,让先人留下的宝贵遗产不被毁坏,他们用这份坚守诠释着对古塘的深厚情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冬日的清晨,风中带着些许寒意,文物保护员徐蕊像往常一样,骑上电动车,沿着安丰塘畔,开始了她的巡堤工作。自2007年徐蕊成为一名文物保护员以来,这项工作她每星期至少要做三次,到现在已经坚持了十几个年头。巡堤的内容包括安丰塘畔闸口,凉亭上面的砖瓦和灯带,如果发现破损,记录下来上报有关部门。

徐蕊是土生土长的安丰塘人,受父亲江永岁的影响,她情有独钟地热爱着家乡的文物古迹。早年间,徐蕊的父亲江永岁退伍回到家乡,出于对古塘的爱恋,自觉地加入到义务保护安丰塘和孙公祠的行列。上世纪90年代末,县文物部门加大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力度,聘请江永岁为文物保护员,让他看护孙公祠,每天补助5元钱的值班费。钱不多,他没有一句怨言,小心翼翼地看护,直至去世。因父亲的嘱托和对安丰塘的深厚情感,徐蕊没有过多地计较名利,接过了文物保护的重担。

徐蕊说因为她父亲那一代就在这看守着国保,从小耳濡目染跟他在这里做一些杂活,她也想像父亲一样维护这些国保,现在她实现了小时候的梦想,感到非常自豪。

安丰塘,古称芍陂,由春秋时期楚相孙叔敖带领民众开挖而成,古时候被誉为"天下第一塘",与后来的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家一级水源保护地,2600年来生生不息,造福着世世代代的寿县子孙。孙公祠是安丰塘的重要附属建筑,为后人纪念孙叔敖所建,位于安丰塘碑亭北侧,许多游人参观完安丰塘,也会到孙公祠参观。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到安丰塘和孙公祠参观的游人也越来越多,守护好这里的安全成了徐蕊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增加保护力量也迫在眉睫。

徐蕊告诉记者,游客量增大,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她就向领导推荐她的哥哥和侄女加入,因为一起和父亲守护过孙叔敖纪念馆和安丰塘,相信他们会和自己一样能够把这里当成家一样来守护。

就这样,徐蕊和她的大哥江财、侄女江静,“两代三人”用凝聚的亲情,用热爱、责任和坚守,像守护自己的家一般守护着安丰塘和孙公祠,十几年来没有出现一次安全事故。巡查、打扫卫生、讲解、接待游客......他们做着看似不起眼却又必要的工作;保护员、安全员、保洁员、讲解员......他们身兼数职却无怨无悔,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养育了他们的古塘,守护着千年文物,守护着千年历史。

徐蕊希望她的子女和侄女的子女,长大以后也能加入文物保护这个行列中来,希望对古塘的保护能够延续下去。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都对文物保护工作进行部署、作出强调,对此安丰塘镇党委政府也是非常重视。

安丰塘镇文旅站站长邓权介绍,自他们接手以来,安丰塘、孙公祠没有发生过安全生产事故。将继续加强沟通协调,并加强对文保员的扶持力度,共同做好安丰塘和孙公祠的文物保护工作,守护好千年古塘,守护好精神家园。

冬日的静谧中,悠悠古塘水缓缓地诉说着千年历史,孙公祠里的银杏年复一年地黄绿交替,孙叔敖的塑像静静地远望着安丰塘,看着她的安然无恙,想必他是欣慰的.....。

(初审:王夏 责编:赵鸿冰 终审:陈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