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的出台,既是赓续“延安作风”的政治宣言,更是答好新时代民生考卷的行动纲领。唯有坚持以《条例》为纲,把过紧日子作为习惯、变成常态,在思想淬炼中铸魂、在担当实践中塑形、在严守制度中聚力,不断锤炼务实、清廉、俭朴的优良作风。
以勤俭精神校准思想坐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筑牢思想根基是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首要任务。广大党员干部应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指示批示精神,将学习《条例》与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结合起来,在学思践悟中树立起“以艰苦朴素为荣、以铺张浪费为耻”的荣辱观,切实养成过紧日子的思想自觉。要根植“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的思想根基,坚决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将“群众满意”作为检验政绩的标尺,力戒铺张浪费、大搞排场等浪费行为,取之有度、用之有节,争做勤俭节约的标杆。
以行动自觉解锁作风密码。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从方志敏“经手的款项数百万,一点一滴皆用于革命”的赤诚,到焦裕禄“一双草鞋踏遍盐碱地,坐在破椅子上搞革命”的廉洁,无数共产党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广大党员干部须树牢“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行动自觉,将《条例》细化为“操作手册”“行为规范”,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把人走关灯、双面用纸、随手关水等“微节约”融入日常,将“过紧日子”过成“平常日子”。坚决破除“花公家钱不心疼”的心态,通过严控“三公”经费、压减非必要支出,拧紧资金“水龙头”,把过紧日子省下的每一分钱化作山区学校的启蒙读本、乡村道路的盏盏明灯、老旧小区的电梯加装,持续优化干部队伍作风,推动民生福祉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