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兴利 造福民生
——寿县重点排灌泵站涵闸建设纪实
清晨的薄雾中,东淝闸如巨人般矗立在淮河与瓦埠湖的交汇处。水闸管理员像往常一样,通过手机APP远程查看水位数据。在70年前,水文员需要徒步到闸口,用最原始的方式观测水位刻度。这个细节,折射出寿县水利建设的沧桑巨变。
寿县,这个位于淮河中游的千年古县,有着特殊的水情。2948平方千米的县域内,淮河、淠河、淝河穿境而过,“四湖两沟”星罗棋布。931.3毫米的年均降水量,在时空分布上却极不均衡——1991年高达1476.4毫米,2001年仅有425毫米。这种“水多、水少、水不均”的特点,让寿县既饱受洪水侵扰,又常遭旱魔肆虐。
翻开《寿县水利志》,每一篇章都记载着全县人民艰辛的治水历程。1951年,第一代东淝河闸在百废待兴中建成;1961年,7.3万民众肩挑手扛,建成了震惊全国的淠史杭及石集倒虹吸工程;1991年,淮河特大洪水后,寿县开启了新一轮水利建设高潮,加高加固了正南淮堤、寿西淮堤、张马淠堤、九里联圩等重点防洪堤坝,新建了城南防洪圈堤及窑口、陶店、袁湖等一批保庄圩,改建和新建了一批抽排泵站和涵闸。寿县水利工程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由小到大,已经遍布全县。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防洪、灌溉、除涝、蓄水、提灌、农村饮水保障六大水利体系,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治水画卷。
关键工程,从防洪到兴利的跨越
东淝闸的蜕变
在瓦埠湖出口段东淝河上,距入淮口2.5千米处,巍然矗立着一座雄伟壮观的控制工程。站在东淝闸观景平台上,通过无人机高空俯视,新旧两闸并立的景象令人震撼。老闸始建于1951年,5孔闸门见证着治淮初期的艰辛;2003年实施老闸加固,在老闸的顺水流方向左侧横隔堤上扩建了新闸,将防洪标准提升至50年一遇。如今,这座“江淮咽喉”已转型为多功能水利枢纽,承担分蓄淮河洪水,兼有排涝、蓄水等综合作用,也是引江济淮的节点工程,洪水可通过东淝闸进入淮河北上。
1952年建成的东淝闸,是瓦埠湖蓄滞洪工程体系的核心设施之一,每年汛期当淮河洪水顶托时导致东淝闸关闭时间较长,瓦埠湖内水无法及时排涝,形成“关门淹”。近年来,随着引江济淮工程和沿瓦埠湖周边的排涝泵站的建成,内涝现象得到逐步缓解。当运用瓦埠湖时,开启东淝闸可削减淮河洪峰500~1500立方米每秒,平常年份防止淮水倒灌,关闸挡洪,保障瓦埠湖周边地区免受洪灾,干旱年份关闸蓄水抗旱,灌溉面积40余万亩,并为淮南市和长丰县50余万居民提供工业和生活用水。
——寿西湖的变革
位于寿县寿西湖行洪区下口门处的寿西湖退洪闸是淮干正峡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主要的水工建筑物之一,负责管理运行的负责人赵心榆介绍:“为适应淮河干流正阳关至峡山口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的需求,该工程是国务院批复的《淮河流域防洪规划》中确定的项目,是进一步治理淮河38项工程之一,也是列入国务院172项重大节水供水工程的一个子项。工程设计共15孔,单孔净宽12米,闸室总宽度为206.2米。设计流量2000立方米每秒,为大(Ⅱ)型水闸,投资约1.7亿元。”
寿西湖退洪闸建成后,彻底改变了破堤行洪的历史。使寿西湖行洪区由原先的破堤行洪变为有闸控制的行洪区,进一步扩大淮河中小洪水通道,使正阳关至峡山口段河段泄洪能力达到10000立方米每秒,河道滩槽泄量8000立方米每秒,并提高行洪区的启用标准,增强了防御洪水的及时性和灵活性,改善行洪区内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保障区域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区内的群众感慨:“以前发洪水要连夜转移,现在手机上就能及时收到预警信息,心里踏实多了。”
——肖严湖排灌站的智能升级
走进肖严湖排灌站中央控制室,电子屏上跳动着实时数据。这座投资1.6亿元的“闸站合一”工程,采用了计算机监控系统。肖严湖排灌站涵工程位于正阳涵原址,设计合建正阳涵和排涝站工程,兼具防洪、自排、抽排、自流引水等综合功能,设计自排流量208立方米每秒、抽排流量35立方米每秒、提水灌溉流量4.9立方米每秒,总装机3780千瓦, 2021年9月30日开工,2023年4月底完工。该项目完工后可以彻底解决肖严湖区内23万人口、27万亩耕地关门淹的问题,同时提高正南洼地农田灌溉保证率,干旱年份从淮河引水,自肖严湖和淮河提水补给正阳分干渠,补给灌溉面积可达到15万亩。
——九里保庄圩的科技元素
2023年5月31日完工的丁家岗、吴小郢、陡涧排涝泵站,是国家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九里保庄圩的关键性工程。据泵站运行管理负责人徐淼介绍:“九里保庄圩概算批复投资5.49亿元,保护面积49.7平方千米,是瓦埠湖蓄洪区居民迁建的重要工程措施,也是确保区内居民安全的重要防洪设施。2021年7月1日开工建设的排涝泵站,总装机4000千瓦,抽排流量50.23立方米每秒,其中丁家岗排涝站是九里保庄圩工程内的最大的一座新建排涝站 。”三大排涝泵站的建成,意味着寿县古城和新城区在防洪排涝方面又增添了一个强有力的“保险开关”,为打造安全、宜居的寿州古城城市环境提供坚实保障。
——大店排涝站的守护
2020年盛夏,寿县境内突降大雨,肖严湖、正南洼地地区受涝严重,水患成灾。直接威胁到洼地地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大店一、二站在寿县水利局和寿县机电排灌中心管理站统一指挥下,同心协力,夜以继日,克服人员不足,机电设备老化等不利因素,从6月15日至8月28日连续开机排涝,共开机9376台时,排水约1.28亿立方米,相当于整个安丰塘蓄水量的1.3倍。有效地发挥排涝泵站的巨大作用,最大限度地减轻内涝灾害造成的损失。
寿县正南洼地电力排涝站始建于1965年,2006年进行技改。包括大店和建设排涝站,如今统称为一站和二站。一站位于原大店乡抗美堤扬拐,与二站戏称姐妹站,承担大店圩的排涝,设计排涝面积38.7平方千米,安装400千瓦机泵5台,排涝出水流量19.35立方米每秒。
二站位于原建设乡小清河口以南,抽排建设圩和枸杞圩的内涝,出水管穿正南淮堤入淠河,设计排涝面积45.5平方千米,安装400千瓦机泵6台,排涝出水流量22.75立方米每秒。
两站除承担圩内排涝任务外,在当肖严湖水位达到23米,并有继续上涨趋势时,由县防汛指挥部根据水情有计划放水入构杞圩滞蓄后,再由两站向淮河排水,以保证肖严湖圩堤安全。
——石集倒虹吸的创举
在石集倒虹吸工程旁,寿县瓦西灌区管理所负责人叶柱指着刘伯承题词碑感慨万千:“当年全县7.3万人靠箩筐扁担建起这个工程,现在我们要管好它,利用好它,发挥好效益。为解决瓦西干渠输水量得不到保证的问题,我县于2014年、2020年又陆续在石集航道左右岸倒虹吸进出口处架设临时泵站共17台套2290千瓦,出水流量7.4立方米每秒,在大旱之年发挥了显著作用。如今,石集倒虹吸工程平均每年向下游输水7000万立方米,为下游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1961年12月,寿县组织大战瓦西干渠石集倒虹吸工程,这是一座大型交叉输水建筑物——从南向北的瓦西干渠与由东往西的淠淮航道在此交叉而过。建设者们在河底铺设三排长127.1米、直径1.5米的钢筋混凝土管道,让水通过河底流过去,这在当时可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创举!整个工程到1962年4月结束,实做工日85.4万个,完成土方50.6万立方米。1964年4月,刘伯承元帅参观该工程后,兴之所至,挥笔题词“科学态度,革命精神”予以高度赞誉。
未来展望,智慧水利迈向新征程
——在建工程扫描
2025年4月1日,笔者来到幸福涵重建施工现场,技术人员和工人们正在按照施工图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幸福涵原名时湾涵,位于寿县西部淠河右岸张马淠堤上,迎河集南约 2.5 千米处,是梁家湖唯一的排水通道。该工程具有排涝、防洪及灌溉蓄水等作用,原排涝流量 123立方米每秒,排涝面积 204平方千米,同时还兼顾 S242 霍众公路的交通。
2024年11月26日,幸福涵原址拆除重建工程开工。初设批复投资4922万元,自排设计标准采用 10 年一遇,自排设计流量为 259立方米每秒,钢筋混凝土箱涵结构,共6孔,单孔尺寸5.0米×5.0米,幸福涵现具有蓄水功能,非汛期闸上蓄水水位为 23.5米。
从幸福涵往南不远处,眼前看到大型机械正在吊装和推土,这就是被纳入国家规划的150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安徽省沿淮行蓄洪区等其他洼地治理---梁家湖排涝站。新建梁家湖排涝站,设计抽排流量24.8立方米每秒;新建隐贤排涝站,设计抽排流量5.97立方米每秒;疏浚时淠排涝干沟11.4千米,重建时寺节制闸、黄台节制闸,批复概算总投资为1.8亿元,其中环保、水保、信息化及水文站移设工程投资552.48万元。
——发展规划蓝图
寿县水利局规划计划和基建股有关负责人表示,2025年寿县申报 “两新”“两重”项目5个,分别为安徽省瓦埠湖排涝站工程、淮南市寿县寿西湖洼地区域排涝工程、寿县庙岗灌溉站工程、瓦东干渠李山支渠补水工程(郑岗泵站重建)、淠东干渠正阳分干渠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安徽省瓦埠湖排涝站工程、淮南市寿县寿西湖洼地区域排涝工程已打捆为“两重”安徽省淮南两湖区排涝工程(瓦埠湖区、高塘湖区),省水利厅安排淮南市水利局牵头推进前期工作。
在广袤的寿县大地,作为淠东、瓦西、瓦东三大干渠上的杨仙、双门、戈店、谢埠、保义、王岗、沙井冲等重要节制闸,经过历史的洗礼和不断的更新改造,如今仍然焕发生机,发挥着输水调控的关键作用。
昔日“老式的开关柜、老旧的变压器、锈迹斑斑泵壳”的三义电力灌溉站于2024年列入安徽省中小型泵站技术改造项目后,现已完成拆除重建。刘岗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李霄同志介绍:“我们将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泵站的浆砌石挡墙和地基以节约投资,把老辈人艰苦奋斗的水利兴修精神继续传承下来,小泵站贡献大,希望它在新时代里发挥出灌溉保障的新作用。”
中小型泵站技术改造也是继2014年12月实施瓦埠湖周边泵站更新改造工程的延续和提升。到2017年底,江黄一站、江黄二站、开荒一站、开荒二站、郑岗一站、郑岗四站和东津一站共7座泵站拆除重建后,窑口、堰口、保义、安丰、瓦埠、炎刘、小甸、大顺等乡镇49万人口、102.73万亩耕地用水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截至2025年,寿县水利局直管灌溉排涝泵站共有28座,总装机119台37251千瓦,总排涝流量284.23立方米每秒,总灌溉流量58.01立方米每秒,灌溉保障面积62.39万亩。
寿县重点排灌泵站涵闸建设从基础提灌起步,历经现代化改造与智慧化升级,形成了覆盖城乡、功能复合的水利网络。其发展不仅体现了工程规模的扩张,更通过技术创新、生态融合与高效管理,成为保障粮食安全、抵御自然灾害、推动乡村振兴的核心力量。从徒手挖渠到智能调控,从“洪水走廊”到“鱼米之乡”,寿县水利人用七十年的坚守诠释着一个不变的信念:治水为民,泽被千秋。当淮河的波涛再次拍打古城墙根,人们听到的不再是警钟长鸣,而是安澜之下的流水欢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