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以“寿”为名,源远流长
一、千年古县,以“寿”为名
寿县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国土面积2948平方公里,总人口140万。寿县古称寿春、寿阳、寿州。战国晚期,楚国以此为都,自秦汉以迄明清,本地迭为郡、县、州、军、道、路、府的治所。历时两千余载,一个“寿”字贯穿其中,不绝如缕。
“寿春”之名,最早见于《史记•楚世家》,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楚东徙,都寿春,命曰郢”,可知楚人迁都之前已有“寿春”之名。探究其源,考烈王初年,此地为春申君黄歇的食邑,“寿春”之“春”即指春申君。回溯历史,“寿春”之前,因蔡国迁都于此历时47年,故史称“下蔡”;“下蔡”之前,此地为淮夷部落所建的“州来”古国。寿春、寿阳、寿州、寿县之“寿”字,是由淮夷部落所处位置与古天文学的星次分野相互结合而来。
夏商周之时华夏民族的分布,统称东夷、西羌、南蛮、北狄。淮夷部落是东夷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鸟为图腾的氏族部落,主要分布在淮河流域,活动于今山东南部,河南东南部,江苏北部及安徽境内。
古代天文学家将天上黄道带分为四象,即东方苍龙,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他们进一步对天上的星辰细分,便有了寿星、星纪、大梁、实沈、鹑首等十二星官即十二星次。古人认为天地之间处于一种相互映射的状态,“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便将地上的州、国划分为十二个区域,使其与十二星次相对应。东方苍龙与东夷相对应。东方苍龙的三个星次是寿星、大火、析木,其中寿星与东夷的淮夷部落相对应。《新唐书》:“郑、汴、陈、蔡、颍为寿星分”,五地恰为昔日淮夷活动区域。
“州来”为古淮夷部落所建氏族方国,历时超过600年,是其时淮河中游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据史学家曲英杰先生考证,可知古时“州”与“寿”, 音义相通,两者可假借,州即为寿。“寿地”既为寿星分野之地,先民以“寿”名其国土,上承天命,下应民意,是以流传于后世。
由汉入唐,天下一统的政治格局早已深入人心,民心思定,历代统治者希望江山永固,社稷安泰,国祚绵长,所以在对行政区划调整命名时,多取吉祥之意。东晋孝武帝时改寿春为寿阳,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为寿州总管府,唐朝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改为寿州,其后“寿州”地名沿用至民国元年,始称“寿县”。两千余年来,地名中的 “寿”字一直是统治者的首要之选。
寿县向有“一山三水六分田”之说,资源丰富,稻、麦种植历史悠久,“龙泉之陂,良畴万顷”,自古以来,民多长寿。光绪《寿州志》单列《老寿》、《寿妇》二节,高寿者有年龄为118岁的纪录,其他年至耄耋、期颐者不绝于书,乾隆、嘉庆年间立“百岁坊”于城乡为长寿者祝贺。“寿”人之长寿,历代不乏,是为县名“寿”字之发扬。
头顶“寿”星亘古闪耀,脚下“寿”地千载兴盛,其间“寿”民历代遍布,寿县的“寿”字是历史文化的产物,更是地名的活化石。
二、千年古县,源远流长
从史书最早出现“寿春”地名算起,寿县以“寿”为专名,至少已有2200多年历史。
公元前241年至373年,以寿春为名。从史籍记载看,楚考烈王二十二年“楚东徙都寿春”,寿春城已形成,寿春地名也已出现。汉高帝时,寿春为淮南国地,刘邦立其子刘长为淮南王,都寿春;刘长死,其子刘安袭之,仍都寿春。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废淮南国,复九江郡,郡治寿春。东汉末年,改称淮南郡,辖寿春、下蔡县,扬州刺史和淮南郡守治所设此;袁术称帝,都寿春。三国时属魏,仍称淮南郡,治寿春,西晋沿用。截至东晋时,寿春为名至少614年。
公元373年至589年,寿阳、寿春、睢阳并用。东晋至南北朝时期,战争频仍,社会剧烈动荡,行政区划的调整命名十分频繁。东晋孝武帝(公元373年)时,因避帝后郑阿春讳,改寿春为寿阳,历48年;南朝宋改寿阳为睢阳,历58年;南齐复改睢阳为寿阳,历21年;北魏改寿阳为寿春,历73年;陈改寿春为寿阳,历6年;北周改寿阳为寿春,至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历10年。此216年间,以寿阳为名计75年,以寿春为名计83年,以睢阳为名计58年。
公元589年至1912年,主要以寿州为名。隋初(公元589年),改称寿州,设总管府,炀帝废州置淮南郡。唐时,废郡复州,属淮南道。五代十国时,属南唐忠正军,后改称靖淮军,节度使驻寿州。后周击败南唐,领寿州,徙治下蔡。宋熙宁年间复治寿春,设寿春府,辖安丰、下蔡、寿春、六安等县。元取消府治,属河南行省安丰路,治所寿春。明初废安丰、下蔡县,将两县地入寿州,属凤阳府,领霍邱、蒙城。清沿明制,仍称寿州。从以上沿革可以看出,从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到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计1324年间,无论是府、郡、军、路还是州,寿春一直作为治所所在,其建置级别或高于、或等于县级建制。其中:公元607年至公元620年置淮南郡,治所寿春;公元742年至公元758年先后置淮南道、淮南节度使,治所寿春;公元1116年至公元1364年,宋元之时,迭置淮南西路寿春府、安丰军、安丰路总管府,治所寿春,其余1047年皆以寿州为名。
公元1912年至2018年,以寿县为名。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废道府,改寿州为寿县,沿用至今,已有106年。
从寿春、寿阳、寿州到寿县,两千多年来,寿春古城至今为寿县县城所在。尽管地域和行政区划几经变更,但寿春地名的使用基本上没有间断。尽管曾因避讳更名寿阳,或侨置睢阳,而寿春之名仍常见于南北朝史籍中。明洪武四年废寿春县入寿州,“寿春”之名至此为“寿州”取代。民国建立后“寿县”取代“寿州”。从历史沿革可以看出,寿春、寿阳和寿州,与寿县一脉相承,一个“寿”字如同DNA序列中的最强基因,传承着历史,展现于今日,决定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