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纷呈 独树一帜的民俗文化

发布时间:2023-09-05 10:36 信息来源:寿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赵鸿冰 浏览次数: 字体【  
 

寿县地处江淮之间,几千年来的发展和演变在衣食住行、娱乐劳作等方面的风尚习俗,既与其他地方有共同之处,又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可谓特色显著,独树一帜。

风俗包括岁时、婚丧嫁娶、衣食住行、寿诞、农事习俗等。

岁时主要内容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清明节、寒食节、端阳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祭灶日、除夕。现摘要叙述一二。 农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岁朝”,1949年后定名为“春节”,为一年最隆重的大节,时间三天。初一早晨,大人小孩均身穿新衣,家家户户,烧香点烛,燃放爆炮,门旁贴财神,迎接新年。城区和乡间流行拜年、走亲访友,拜年多以水果、酒水和鲜花为礼物,近年有明信片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之新风,省却舟车劳顿,又为东家省却接待之麻烦,实为新潮一族所青睐。元宵节,为农历正月十五日,民间喜食水饺、汤圆。农历二月二,是民间所谓“龙抬头”的日子。此俗盛行于寿县南乡保义,是日,有洪、张、黄、夏、常5大姓各扎彩龙两条,敲锣打鼓,鸣炮奏乐,从晨至昏,热闹非凡。商家多选此日开门营业,选择此日理发者谓之剃龙头。时至清明山清水秀,气候温和,是祭祀先人扫墓的日子,机关干部、学校师生祭扫烈士墓,成为爱国主义教育一良好形式,此间学校也开展春游活动,让学生贴近大自然,陶冶性情。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家人团圆吃月饼。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民间有登高习俗,现已演变成“老人节”活动,机关单位敬老尊老,请离退休老人就餐团拜,以示尊敬。除夕是一年之终,家家开始打扫卫生,置办年货,贴春联,挂年画,焚香、点烛、鸣炮,祭祖。民谚有“有钱没钱,剃个光头过年”之说,大有辞旧迎新的意思。除夕家人无论相距多远均要回家团聚,吃团圆饭。年夜饭后,晚辈给长辈辞岁,长辈给钱若干,称之“压岁钱”。入夜不熄灯点至天明,谓之长命百岁。自1984年中央电视台推出春节联欢晚会以来,看“春晚”守岁,成为一种新的生活风尚。

婚丧嫁娶方面,随着改革开放,西风东渐,渐趋简约。寿地婚俗,多为自由恋爱、介绍人介绍撮合,结婚仪式有传统婚礼、集体婚礼、旅行结婚几种形式,也有到基督教堂举行西式婚礼的,为数不多。

在衣食住行方面,寿域皆趋时尚,衣有南北之风,居有楼房、平房,行有轿车、客车、面的、摩托车、自行车,水路交通辉煌不再,船运多以载货居多。

寿诞之俗含生日、三朝洗儿、抓周、庆寿。现今生日多在年轻人和孩子之间盛行,接受生日礼物,在酒店大摆宴筵,招待父母宾朋,吹蜡烛、许愿、吃蛋糕、唱生日歌,成为风尚。孩子生后,三天时洗澡,谓之“洗三”;婴儿满周岁时,家庭举行“抓周式”,放置算盘、笔墨纸砚、吃物等,让孩子去抓,认为抓文具者将来必成大器,实为家长望子成龙的一种良好愿望。庆寿风俗多为旧时富豪所为,时至今日,间有为老人祝寿者。

农事习俗中,有试牛、身包饭、扫尘、剃龙头、洗年脚、除夕喂牛饭之俗。如扫尘之俗,是一种讲究卫生的表现,民谚有“要想发,扫十八;要想有,扫十九”之说,除夕前,民间男性无论老幼都要剃年头,过去,沿淮一带有“怀诗、寿字、桐文章”之说。寿字就是寿县的书法。寿县既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都,有传统文化的浸淫,自然也是翰墨飘香的书画之乡,无论是在繁华的城镇,还是偏僻的乡间,上至古稀之年的老者,下到稚气未脱的小儿均能笔走龙蚊,巧绘丹青。无论走进殷实之家或是寻常百姓,都会发现家中的客厅或书房总是挂着名人字画,给主人的居室增添了儒雅的气息。清代大书法家梁献讲学寿州,更是助长了寿州的学书之风。近现代寿县涌现了张树侯、司徒越、孙多慈、刘蔚山、余国松、春卉等享誉海内外的书画家,就是最好的佐证。如今,在寿县习字赏画,已成为一部分人必不可少的高雅精神生活。各种书画交流、研讨活动也蔚然成风,成为民俗文化中最引人注目的芭葩。

在民俗文化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节庆期间的民间文艺活动,以寿州锣鼓和正阳关肘阁、抬阁、穿心阁为代表。寿州锣鼓历史悠久。寿州锣鼓队根据沿淮地区传统的“十八番”、“凤凰三点头”、“长流水”等锣鼓乐谱改编,保留节目是《寿阳春》,分为“状元行”、“楚都欢歌”、“龙虎斗”三大部分,分别以寿县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为蓝本,加以创作和演绎,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如《淝水之战》,通过锣鼓的轻重缓急,表现短兵相接,两军对垒的悲壮激烈,令人荡气回肠。

正阳关肘阁、抬阁、穿心阁,于清道光之前从山西、河南等地传入。它集杂技、彩扎、灯光、音乐为一体,小演员们在道具上表演民间传统节目,配以锣鼓和箫、笛、管伴奏,整个表演高、难、险、美,被誉为“空中芭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