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中秋丨中秋节是“洋节”?“网络史学”求热点遭迎头痛击!
近日
在一本名为《古代人的日常生活》的书中
有章节介绍中秋节和月饼起源
称中秋节是“洋节”,源于韩国
引发了众多网友不满
网传照片显示
书中该作者写道
中秋节的形成受到了韩国非常大的影响
“从某种角度讲,在最初诞生的时候
中秋节是不折不扣的‘洋节’”
▲网传该书照片
作者还提到了
韩国端午节申遗的问题
“我们没必要在这个问题上小肚鸡肠……
韩国日本等国
保留了中国文化诸多传统和样式
实际上是在帮我们传承古风
我们不光不该生气,还应感到自豪”
8月12日
该书作者@讲历史的王老师
在微博发文道歉
他表示自己过于武断、片面
在用词上也不严谨
特别是“洋节”一词
只追求热点词汇,却造成了歧义
该作者还称
自己已和出版社沟通
第一时间在本书的电子版中
将相关章节删除
纸质书也会在一个月内
进行全书审查删改
▲@讲历史的王老师 微博
道歉微博原文
(滑动查看全文)
近日,本人于2019年出版的《古代人的日常生活》一书中的《中秋节与月饼的起源》一文,引发了读者的批评指正,特在此致歉。
本人虽然以为中秋节受到了新罗的影响,但始终认为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绝非源自韩国。之所以产生歧义,给读者造成误解,是因为本人在参考北宋人庞元英所著《文昌杂录》、载于《文史哲》2003年11月期的论文《中秋节源自新罗考》、载于《文史知识》(1996年)的阅读理解题,以及日本来唐僧人圆仁所著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这些资料时,没能全面介绍、辨析各种观点,表述过于武断、片面。在用词上也不严谨,特别是“洋节”一词,只追求热点词汇,却造成了歧义。
对于大家的批评,我虚心接受,深刻反思,并表示诚恳的歉意。本人已和出版社沟通,第一时间在本书的电子版本中,将该文删除。纸质书也会在一个月内进行全书审查删改。
本人写作出书,本意是想多介绍中国古人的日常生活,为普及中国传统文化出微薄之力,却不想因学识不足出现不当表述。今后,我会提升自己,做完整与准确的表述。更会注意弘扬传统文化,捍卫文化自信。
最后,再次对书中的问题表达诚恳的歉意!
据网友晒出的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一书的作者简介
“讲历史的王老师”为中学历史教师
还是热门短视频平台的“大V”
拥有近百万粉丝
对于这番道歉
很多网友并不买账↓↓↓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
绝对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中秋节起源
中秋节是远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早在《国语·周语》,就有“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的记载,这里的“夕月”就是指“拜月”。
我国古人很早就从观察月亮的圆缺和运动规律中总结出历法,并在阴历的基础上,总结出二十四节气,用以指导农耕。因为月亮对人们的生产生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许多传统节日都与月亮有关,“如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七月十五是中元节、八月十五是中秋节,都是重要的节日。”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中秋节”是仲秋之节,在进入秋季的第二个月,以十五月圆为标志,这天正值孟秋、仲秋、季秋三秋之中。故谓之“中秋”。
中秋节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大约是在唐代。
唐代时中秋风俗在我国北方已流行。《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赏月风俗在唐代的长安一带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并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使之充满浪漫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
无数文人墨客吟咏月亮,表达思念。唐代诗人王建写道:“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杜甫在《月夜》中写道:“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张九龄在《望月怀远》开篇就写出如今仍常被引用的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北宋时期,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
到了明清时,中秋已成为中国民间的主要节日之一。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浓厚,功利性的拜祭、祈求与世俗的情感、团圆的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习俗的主要形态。
中秋节历来是我们不可或缺的重要节日,不止是合家团圆的情感寄托,还有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每个孤身在外的游子,仰头看到高悬的一轮明月,大抵都会与苏轼千年前的那个中秋之夜来一次灵魂的相逢。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END
编辑: 钟玲
校对:陶铮
审校:余治国
来源:共青团中央、澎湃新闻
▼关注"青春深圳"微信、抖音、快手、B站、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