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撒美的种子 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寿县关工委组织“党是阳光我是苗”少幼儿书画大赛活动纪实

发布时间:2025-03-28 08:37 信息来源:寿县人民政府 作者:王凯 赵鸿冰 孙中德 浏览次数: 字体【  
 

2025年3月16日至18日,全省第十三届“党是阳光我是苗”少幼儿书画大赛寿县筹备会暨历届优秀作品展在寿县举行。寿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寿县县委组织部、寿县教体局等部门大力支持,寿县关工委精心谋划,确保了活动圆满成功。会议期间,与会领导和代表观摩了双桥镇关工委、参观了安徽楚文化博物馆、二十四节气馆,展示了寿县的人文之美、风物之美、发展之美,传播了寿县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一、多维联动,高效推进,持续擦亮文化传承品牌

2025年,是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收官之年,是中国关工委成立35周年、省关工委成立40周年。办好以“传承文脉 致敬经典”为主题的“党是阳光我是苗”少幼儿书画大赛,既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文化育人的重要部署,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童心的生动实践,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寿县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称寿春、寿阳、寿州,历史上5次为都,10次为郡,是豆腐发源地、淝水之战古战场,千年古县、中国书法之乡、中国成语典故之城、中国文学之乡,始终将青少年思想引领与文化传承紧密结合。近三届大赛,寿县参赛作品取得省、市奖项200余项,特等奖2项的优异成绩。本届大赛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省、市关工委的精心指导下,统筹教育、文化、群团等多方力量,高效推进赛事筹备工作,持续打造寿县青少年文化教育品牌。

强化组织领导与机制保障。寿县成立大赛组委会,由县委宣传部牵头,县关工委、县教体局、县文联等部门联合组成专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大赛组委会办公室,明确职责分工,建立调度机制,确保筹备工作有序推进。精心出台实施方案,召开3次专题推进会,细化任务清单,确保组织动员、作品征集、评审展览等环节无缝衔接。

拓展主题宣传与全员动员。通过“线上+线下”开展大赛活动宣传动员。线上依托寿县政府网站、县教育系统及县关工委系统平台发布大赛专题内容,方便学校和教师及时获取信息并组织学生参赛。线下,广泛发动小学、幼儿园、乡村少年宫和社会少儿美术辅导班积极组织少儿、幼儿参加活动,形成“县-乡-校”三级联动工作体系。选好辅导老师,对参赛的选手和作品做好重点辅导。县工委紧密结合基层调研工作机制,走访全县25个乡镇、村、社区、学校,指导基层“文化育人”工程,重点推介第十三届“党是阳光我是苗”少幼儿书画大赛活动。组织全县197所中小学、幼儿园,通过校园广播、主题班会等形式,强化“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核心理念,营造出浓厚的大赛氛围。

规范作品征集与分级评审。我们鼓励各学校、幼儿园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作品创作,安排专业教师进行指导。3月初大赛作品按照制定计划有序报送。为确保作品质量,我们制定详细的作品提交规范,要求参赛作品紧扣大赛主题,体现少幼儿的独特视角与艺术表现力。对报送的作品,在学校初选基础上,属地严格把关,评审工作采取“校级初筛—属地复评—专家终审”三级机制,聘请县书画名家组成评审委员会,按照“主题契合度+艺术表现力+创新性”标准严格打分,确保推荐参评作品能够充分展示寿县少幼儿的艺术水平,最终遴选出优秀作品推荐上报。

二、校地共建,五老助力,筑牢书法之乡美育根基

寿县,作为“中国书法之乡”,依托深厚的书画底蕴,在基础教育领域构建系统的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以寿县实验小学、花园小学、正阳一小等书画基础扎实的学校为试点,设立“书画艺术学习基地”,通过专业的指导和丰富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潜能。基地不仅配备专业书法教室、临摹碑帖展区,还邀请张树侯、司徒越等本土书法名家的后人及书画在职教师‌定期开展笔会交流,形成“名家指导—骨干示范—学生实践”的传承链条。鼓励各小学成立“书画艺术学习社团(或兴趣班)”,作为课后延时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乡镇、社区关工委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积极发挥拥有书画专长的“五老”人员作用,依托“五老”工作室、文化站(所)等场所,在双休日、节假日期间双桥镇王玉叶、孙瑜,迎河镇聂盛放、刘多礼,小甸镇魏清等“五老”志愿者义务为孩子们提供书法与绘画的辅导课程。安丰小学、茶庵小学、炎刘小学等多所学校积极响应,邀请“五老”走进校园,举办一系列书画专题讲座,对“书画兴趣班”的学生进行实践指导。“五老”帮助学生们提升技艺的同时,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也为“中国书法之乡”增添了新鲜的活力。

三、楚韵赋能,红色传承,赓续千年寿春文脉新韵

寿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华璀璨,在近代革命史上镌刻下红色印记,诞生了安徽省最早的党组织——小甸集特支。辛亥元勋柏文蔚、铁笔张树侯、“五四”先驱高语罕,北伐先烈曹渊、抗日名将方振武、共和国部长孙大光、狂草大师司徒越等名流俊彦、仁人志士的事迹宛如一座文化富矿,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滋养。在这片充满人文气息的土地上,寿县始终致力于挖掘、传承与弘扬优秀文化,积极探索文化育人的有效路径,为青少年的成长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文化育人,既要守护千年文脉的根与魂,赓续红色血脉,更要激活与时俱进的形与神。我们坚持守正创新,以‌“四个转化”‌破题:

一是让历史文物“活”起来‌——依托国家一级博物馆‌安徽楚文化博物馆,组织开展“红领巾讲解员”招募活动。通过前期的培训、学习、考核、实践后,招募两批共198名“红领巾讲解员”。寿县文化馆内,“红领巾解说员”们身着整齐的校服,以稚嫩而坚定的声音,向来访者讲述着寿县千年的文化底蕴。从楚文化的辉煌到书法之乡的美誉,每一处文化遗迹、每一件文物遗存,都在他们的解说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二是让非遗传承“潮”起来‌——推进以“弘扬民族文化,延续中华文脉”为主题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青少年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同时,也为非遗传承和发展注入了青春力量。寿县先后选择安徽现代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寿县合肥市五十中学东校寿蜀分校、寿县实验小学等作为非遗进校园的试点院校,把‌寿州锣鼓、剪纸、豆腐制作、口技快板‌‌‌等非遗技艺“五老”传承人请进校园,开班授课‌,丰富课后服务内容,让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在校园中生根发芽、传承光大。

三是让成语典故“动”起来‌——寿县是成语典故的摇篮,孕育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寿县实验小学精心编排课本剧《将相和》,让典籍里的智慧照亮现实。剧中生动展现了在典籍中熠熠生辉的智慧典故,如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通过同学们精彩的演绎,将这些古老的故事得以鲜活地呈现。

四是让红色精神“燃”起来——充分挖掘寿县丰富的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寿县目前已建成中共小甸集特支纪念馆、赵策烈士纪念馆、孙大光事迹陈列馆、方运炽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等省、市、县级关心下一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8处。每年“清明”“七一”等重要节日,寿县关工委组织开展“传承红色基因、缅怀革命先烈”主题教育活动,让青少年深刻领悟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此外,还组织各地中小学广泛开展系列红色教育活动,如邀请老战士、烈士后代走进校园宣讲革命英烈光辉事迹,组织“五老”党史教育报告团宣讲进校园,开展“读红色书籍、唱红色歌曲、观看红色影片、传承红色基因”的“四红”主题教育等,通过这些活动,用红色基因点燃青少年心灵篝火,照亮他们成长之路‌。

新时代呼唤新使命,新征程需要新担当。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关工委成立周年的历史节点,寿县将以本届书画大赛为契机,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持续深耕青少年文化育人与红色基因传承的融合实践。我们坚信,在党的阳光沐浴下,每一株“幼苗”都能在翰墨丹青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在红色沃土里深植家国情怀的根系。未来,寿县将继续以楚都文脉为纽带,以创新实践为驱动,构建“大美育+大思政”的育人格局,让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书写更绚丽的篇章!


(初审:丁月阳 责编:赵鸿冰 终审:陈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