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6-01-22 14:02 信息来源:寿县人民政府网 作者:楚仁君 浏览次数: 字体【  
 

近年来,寿县紧紧抓住全省打造皖北旅游经济圈的机遇,围绕建设全国重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目标,大力实施“工业核心化、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旅游市场化、文化特色化”战略,依托地域文化、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加快旅游景点建设,注重文化品牌打造,通过人文景点融合、文艺注入融合、项目谋划融合、节庆活动融合等途径,努力提升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水平,精品旅游景区建设步伐加快,城乡文化旅游初具规模,对外整体形象进一步树立。寿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纵向比较虽然有了很大进步,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尚有很大差距,与寿县所具有的文化资源和旅游市场资源相比,显得极不相称,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和效益,亟需引起重视,统筹谋划,加强指导,强力推进。
  一.寿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资源优势
  寿县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国土面积2984平方公里,占淮南市总面积的43%,下辖25个乡镇、280个村(街、社区),耕地面积184万亩,人口14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3%。寿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中国书法之乡,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旅游赋存独具特色,具有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先天条件和独特优势。
  一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寿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寿县具有3000年的悠久历史,古称寿春、寿阳、寿州,州来、下蔡、楚国、西汉淮南国、东汉袁术先后建都于此。寿县是楚文化的积淀地、中国豆腐的发祥地、“淝水之战”的古战场、安徽省第一个中共党组织——小甸集特支的诞生地。寿县文化灿烂,属有“地下博物馆”之称,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安丰塘、古城墙、寿春城遗址、孔庙、清真寺、淮南王刘安家族墓地),省保单位9处,市、县保护单位277处,文物保护点200处。县博物馆珍藏国家一级文物224件,三级以上文物近2000件,其数量、等级在全省仅次于安徽省博物院,馆藏的汉金带扣、镏金银铜舟、“越王者旨于赐”剑、金棺银棺等均为镇馆之宝,青铜器、楚金币均为该馆馆藏文物一大特色。西汉淮南王刘安编著的宏篇巨著《淮南子》,堪称中国古代百科全书。正阳关抬阁时阁、豆腐传统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寿州锣鼓”等9项列入省级“非遗”名录。寿县人杰地灵,孕育了春申君黄歇、昆曲创始人张野塘、清代帝师孙家鼐、铁笔张树候、“五四”先驱高语罕、民国英杰柏文蔚、北伐先烈曹渊、淮上军总司令张汇滔、抗日名将方振武、狂草大师司徒越等一批仁人志士,留芳青史。寿县文化资源种类齐全,资源赋存量相对较多,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逐渐形成了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为寿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二是独特的文化资源为寿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寿县“一山三水六分田”,山、水、城相融,生态环境优美。八公山是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森林公园,方圆200多平方公里,一脉四十峰,景致迷人,春季万亩桃花、梨花盛开,宛如“八公仙境”。寿县水域面积46万亩,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率民众建造的“天下第一塘”—安丰塘,是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为“中国灌溉工程鼻祖”,比都江堰早300年,2015年列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瓦埠湖为安徽省第二淡水湖,盛产银鱼、瓦虾,历史上被列为贡品。寿县是安徽省7个重点旅游城市之一,长三角地区百佳旅游休闲名城,拥有国家级4A旅游景区2处。现存文物古迹代表性建筑有唐朝第一名刹报恩寺、元代 黉学建筑群寿州孔庙、明清时期华东地区最大的清真寺等。宋代古城墙至今保存完好,2012年列入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正阳关、隐贤、瓦埠3个千年古镇为历史文化名镇。寿县独特的文化资源体现了地域独一性、种类多样性,具有其他地方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为寿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优越的区位优势为寿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造就了广阔前景。近年来,寿县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抓住国家促进大别山片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省委、省政府推进合肥经济圈建设,支持皖北发展的重大政策机遇,着力“保护古城,建设新城,提升名城”,大力实施“五化”战略,着力构建“南工北旅生态县”,寿县古城绽放出古朴与现代交融的新型城市魅力。县城南北合六叶、合淮阜穿境而过,毗邻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济祁高速纵贯县境75.8公里,规划建设中的商合杭高铁、江济淮工程将架起寿县与外界联系的又一桥梁,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特别是行政区划调整后,寿县全面融入淮南市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赢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寿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前景更加广阔。
  二、寿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
  寿县旅游业起步晚、基础差、底子薄,存在文化与旅游结合不够紧密,旅游产品开发迟缓,文化旅游特色优势发挥不够,特色优势不明显,文化旅游竞争力不强等突出问题。
  一是文化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品牌优势发挥不够。就目前来看,寿县文化旅游产品的种类较多,精品却不突出,尚未形成拉动全县文化旅游的龙头产品,全县旅游业仍然是以旅游观光和散客体验为主,对其他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和开发力度不够,长期停滞在观光型旅游上,没有真正实现向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康体型旅游有效结合的转型升级,缺乏大手笔的运作,缺少大创意的项目推进。
  二是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旅游环境亟需改善。从总体来说,一方面景区景点开发规划缺乏,开发投入大,经济回报低,资金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影响寿县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仍然是旅游基础设施问题,仍需争取实施大量的旅游交通项目和停车场等设施,全面改善旅游基础设施配套条件。
  三是文化艺术展示基地不完善,民俗文化展示不力。全县旅游业缺乏统一规划,景点开发各自为政、分散经营,区域之间没有形成合力,民俗文化特别是民间民族风情文化,许多是无形的,属于生活形态的、分散的,要向游人展现、传播必须有载体、有基地、有场所,但目前还没有形成集民间文化研究、民间艺术交流、民间风情展演、大众休闲娱乐、商业营销服务为一体的展示基地。
  四是旅游市场体系不完善,宣传促销力度不大。文化旅游作为消费品,离不开品牌、包装、营销方面的精心策划和宣传促销。目前寿县在宣传促销方面还很乏力,主要表现在营销模式单一,权威媒体介入不够,难以产生轰动效应。旅游管理体制不够健全、产业化规范程度不高、旅游人才缺乏、促销手段单一、从业人员整体综合素质不高。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很多企业规模小而分散,管理经验缺乏。
  五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顺。从管理体制看,寿县“文旅分家”问题比较突出,两个部门各有各的职能,各有各的权限,难以将文化与旅游通盘考虑,统筹安排,因此在推进文旅融合发展中充其量也只能做到“配合”,难以做到相互“结合”,更谈不上相互“融合”。从运行机制看,由于管理体制不顺,难以做到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统一挖掘、整理、研究、开发,存在着条块分割、活力不足、利益冲突等问题,文化与旅游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未能形成。
  三、寿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寿县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丰富的自然景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众多的文化遗产是无与伦比的旅游资源。文化资源越挖越多,可以永续利用。寿县要放手发展文化旅游业,充分发挥本地优势,下大气力、花大功夫改变目前寿县文化旅游业发展缓慢的现状。
  一要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大组织领导力度。一是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市委、市政府提出着力打造“淮寿历史文化旅游经济带”文化旅游品牌,把寿县作为培育全市旅游的核心区,为寿县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和难得的机遇。由此可见,大力发展现代文化旅游业,已经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寿县要站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形成共识,凝心聚力,抓住机遇,真抓实干,打好打胜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的攻坚战。二是建全机构,加强领导。调整充实寿县发展文化旅游业领导机构,并充分发挥机构的职能作用,县委、县政府一把手亲自挂帅,四套班子领导共同参加,研究和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难点和问题。三是建立机制,严格奖惩。对有关乡镇、相关部门要建立旅游发展考核奖惩机制,按照文化旅游业产值增速应高于生产总值增速的要求,将文化旅游业发展总目标和总任务进行分解落实,作为“一把手”工程,列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主要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和政绩考核之中,严格考核,奖惩兑现,在全县上下形成齐抓共管、共同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强大合力。
  二要加快改革,进一步理顺文化旅游管理的体制机制。一是建立管理机制。对性质一致的重要文化旅游项目(比如八公山风景区),探索成立统一的管理机构,统一领导,统一运作,统一开发,统一促销,统一协调,促进文化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二是建立责任机制。对隶属文物(林业、水务、住建、房产、畜牧、水产)、旅游双重管理的景区(比如古城墙风景区、安丰塘风景区),应由双方共同设立接受双重管理职能的景区管委会,涉及开发建设等重大问题要联席办公,适宜下放到块的旅游项目尽量下放,更好地明确责任,强化管理。三是建立经营机制。借鉴外地文化旅游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建立现代企业的管理运行模式,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回归管理主体,从而有效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四是建立融资机制。在各景区建立合法的投融资主体和科学的投融资机制,为招商引资提供便利条件。
  三要合理布局,进一步抓好文化旅游规划的落实。以市场为导向,以本地资源为基础,尽快制定出高起点、高品位、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旅游总体发展规划。寿县已委托南京大学编制寿县“十三五”文化事业产业发展规划,编制过程中要确保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总体上形成以全县规划为核心,重点景区景点规划为基础,专项规划相配套的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体系。规划确定之后,要严格执行,形成合理的文化旅游开发布局。
  四要政府主导,进一步拓宽文化旅游开发融资渠道。一是抓住重点。实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司经营”模式,进一步强化政府主导作用。政府主导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既是文化旅游产业成长期的主要经验,也是文化旅游产业提升期的重要保证。特别是在文化旅游开发前期,政府必须加大基础建设性投入。投入要抓住重点,制造示范和轰动效应,着力改环境、造声势,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二是加大投入。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的有关规定,政府要加大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投入比例。要做好专项资金的投放、使用和监管,使有限的资金落到实处,发挥最大效益。三是多方融资。大胆探索各种有效的融资渠道,通过市场机制招商引资、多方筹资,形成多元化的筹资体制。要充分发挥寿县丰富的自然景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众多的文化遗产等雄厚的优势,制定出台优惠政策,采取谁投资、谁受益的办法,鼓励和吸引社会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开发旅游景区景点,加快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进程。
  五要出重点,进一步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以打造“淮寿历史文化旅游经济带”为契机,以创建“5A”景区为目标,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实现文化旅游协调发展,构建旅游发展新格局。一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全力打造寿州古城核心景区,加快实施寿春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强力推进古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安丰塘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八公山豆腐制作技艺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恢复古城特定的历史风貌,整治提升古城墙周边环境,修复清真寺、大夫第、状元府等古建筑群和历史文化街区,建设高标准游客集散中心,为创建5A级景区创造良好条件。大力推进正阳关、隐贤、瓦埠古镇和小甸红色名镇保护利用。二是推进公共文化重点工程建设。加快寿县文化艺术中心、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和安徽省第一面党旗纪念园项目建设,实施寿县非物质文化传习基地、寿县名人馆等建设工程,提升城市文化内涵。打造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积极争创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三是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分类分级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对楚汉文化等寿县特色文化的研究、挖掘、阐发和利用,开设基层文化讲堂,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普及活动。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扶持计划。四是加快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书法之乡、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等品牌优势,积极发展旅游经济。探索实施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剧拍摄、实景演出等创意文化产业项目,大力推进中国豆腐文化产业园等重大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加快推进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生态休闲、历史文化等示范基地(园区)建设。进一步培育优化旅游线路,大幅提高旅游线路和主体内容的吸引力,着力打造一批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努力把寿县打造成国际知名文化名城、全国重要文化旅游目的地。
  六要齐抓共管,进一步抓好文化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一是实施文化旅游畅通工程。加快通往景区道路的提级改造。重点解决主干公路到旅游景区之间的交通瓶颈和基础设施薄弱问题。将旅游专用公路列入议事日程,除了加快建设已经规划的公路外,优先支持申报通往景区景点的公路建设项目。二是加强新城区旅游景点建设。城市建筑物的色彩风格,要与当地旅游景色和推出的文化旅游品牌相协调,要将象征性的寿县文化元素符号注入到建筑中去,体现民族特色,从而提升城镇旅游文化内涵和品位。三是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建设吃、住、行、游、购、娱等设施,突出新、奇、特等旅游要素特征。积极引进和培养旅游管理人才,切实加强饭店、交通、购物、娱乐、旅行社等旅游服务要素建设和管理,逐步规范纳入旅游管理体系,使其与景点建设规模相适应。加快旅游车辆和站场建设,解决运载服务设施不足的问题。
  七要注重宣传,进一步扩大文化旅游产品的影响力。一是旅游促销。积极参加各类旅游促销活动,宣传推荐寿县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使区域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得到提高。二是强化宣传。邀请新闻媒体到景区采风并进行宣传报道,常年为新闻媒体提供服务,从而吸引更多媒体主动投入到寿县文化旅游产品的宣传中来。拍摄制作有关专集和专题片,在中央和省、市电视台宣传寿县旅游景点。采取多项措施,带动当地群众参与,形成当地群众积极参与宣传寿县文化旅游的良好氛围。三是提高效果。编印旅游宣传材料。组织编写全县景区景点的导游词,创办《旅游》专刊等旅游宣传材料,创作旅游歌曲,录制旅游光盘,同时建设好旅游信息网站,提高宣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