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创新”打造教育扶贫“炎刘模式”

发布时间:2021-12-29 16:36 信息来源:寿县人民政府 浏览次数: 字体【  
 

“四创新”打造教育扶贫“炎刘模式”

安徽省教育厅挂职寿县炎刘镇李桥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长夏军同志先进事迹

十几公里即可抵达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合淮阜高速、沪陕高速、济祁高速、合肥北城高速在这里井字型交汇……2018年4月,安徽省教育厅机关纪委副书记、三级调研员夏军来到位于新桥空港新城核心区的寿县炎刘镇李桥村担任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

“我没想到,炎刘镇的区位和发展前景那么好,同时也没想到这里群众的思想观念、发展理念和临近的合肥反差那么大。”驻村期间,夏军不断查找贫困和落后的症结,并有针对性地分步开展“党建扶贫”、“产业扶贫”和“教育扶贫”, 2019年底,李桥村实现了全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2017年1月,在河北张家口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发展教育扶贫作为治本之计,确保贫困人口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具备就业创业能力,切断贫困代际传递。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带领群众从贫困走向全面小康。(删去)作为教育战线的扶贫干部,夏军和省教育厅驻村扶贫工作队把“教育扶贫”作为贯穿始终并且不断加强的工作,用心用力去完成。“扶贫不是单向的给予,更重要的是在思想和智慧上注入营养、拔掉穷根。”夏军在推进教育扶贫过程中,立足于四个创新,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炎刘模式”

一、 推进顶岗支教新模式 教育扶贫助力教育质量“提上去”

寿县炎刘学区现有中小学校11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初中1所,小学9所,幼儿园7所。五年前,当地基础教育十分薄弱,师资力量严重缺乏,教师流出现象严重,教师队伍老龄化、学历层次低、教育观念陈旧,同时当地留守儿童较多、优质生源流失、学习观念淡薄。全镇60%的学校英、音、体、美等课程的专业教师缺乏。“扶贫先扶智”,2015年,省教育厅联系淮南师范学院,组织选拔优秀师范生到炎刘镇开展精准扶贫顶岗支教活动。夏军到村之后,发现这一举措很受当地群众欢迎,经过多方调研,他进一步了解当地学校和师生的需求,多次前往淮南师范学院对接,对大学生顶岗支教活动进行升级、拓展和完善。从2018年开始,支教大学生的学科由过去的“教育、音乐、体育、美术”增加到“教育、音乐、体育、美术、外语、金融、文学、马院”,人员也从过去的20多人增加到30多人。为保障顶岗支教生能够更好从事农村基础教育工作,夏军还配合学校精心组织培训,从思想教育到专业能力提升全面覆盖,教学设计、课件制作、模拟上课、板书、班级管理逐一过关。导师带队、师生结合,组建实习支教小组。选派骨干教师全程管理。经过两个月的岗前培训,然后再投身顶岗支教工作中。

“从一名大学生到顶岗支教的老师,我体会到了无数个人生的第一次,第一次上讲台,第一次带学生升国旗,第一次过教师节,第一次开运动会,第一次办艺术节……最开心的是每天听到学生叫我‘老师好'。”淮南师范学院支教大学生李松杰由衷感慨。支教大学生们也同样为当地的孩子带来了很多第一次:第一次感受到新媒体教学的魅力,第一次听到了流利的英语,第一次参演校园文化艺术节……

在夏军的努力下,大学生顶岗支教活动在当地已实现常态化,淮南师范学院先后择优选派了9批共292名大学生,在炎刘学区9所小学开展顶岗支教扶贫活动,促使当地学校教职工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得到更新和改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此举被教育部总结提炼为“大学校与小学校,大学生与小学生”多方共赢的教育扶贫“炎刘模式”,并以《点燃乡村教育希望的火炬》为题,将其列为教育扶贫的典型案例,已经延伸拓展到了安徽阜阳和新疆和田等贫困地区。

近年来炎刘镇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巩固率、优秀率位居全县前列。2019年,炎刘广岩初中九年级教学质量监测优秀率居淮南市第一名。炎刘学区中小学学生数比5年前增加1800余名。炎刘学区中小学师生经常代表寿县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类活动,并取得优异的成绩,炎刘镇学校经常代表寿县迎接省市评估检查,并多次获奖,燃亮了炎刘基础教育品牌。2017年,炎刘镇吴桥小学代表寿县农村小学接受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评估验收,受到专家组高度赞扬。2019年,夏军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又争取到单位资金42.68万元,着重打造吴桥小学“智慧学校”建设。在农村学校生源普遍萎缩的大背景下,吴桥小学实现了学生数的逆增长,在校学生由2014年的127人增加至143人。

在此基础上,扶贫工作队还配合当地统筹抓好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实施教育扶贫“资助、建档、关爱”全覆盖,全镇学校没有学生因贫失学。据统计,近5年来,炎刘学区共有3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升入省、市示范高中就读。其中广岩街道的贫困学子孟炎、谢墩村贫困学子孙多伦,在扶贫工作队和当地政府的帮助下,由濒临失学“逆袭”考进省示范高中。

二、开拓农村学子新视野 教育扶贫助力思想触角 “伸出去”

“教学水平城市化,素质教育现代化。”为实现这一教育扶贫的目标,经夏军和驻村扶贫工作队牵线搭桥,从2018年开始,合肥市蜀山区名优学校通过教育干部挂职锻炼、教师互派、专家讲座、名师送教以及学生互动等方式,与寿县炎刘学区学校开展了结对帮扶共建活动。双方在学校管理、教师发展、教育教学、学生发展、办学条件、文化建设、网络互动等方面帮扶共建,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共同进步发展。近2年来,与李桥村结对帮扶的合肥南岗小学师生多次到吴桥小学开展“轮滑、小古文、京剧”等特色课送教活动、“名师送教促教研 专家讲座伴成长”送教帮扶活动,分享学校办学理念、课程理念和校园文化建设经验。同时邀请吴桥小学的部分孩子和家长代表到南岗小学交流,共同参加“聚焦核心素养,打造品质课堂”语文展示课活动和学校第二届科技嘉年华活动。

为丰富当地留守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2018年暑假,夏军牵线搭桥,邀请加拿大女王大学One to More公益组织的6名中国留学生到炎刘镇吴桥小学和炎刘镇广岩小学开展公益支教活动。2019年春学期,又联系加拿大多能多、麦吉尔、女王、滑铁卢、西安大略5所知名大学选派10名中国留学生来到炎刘学区3所学校支教。

留学生们为乡村学校捐赠图书、空调等物品设备,他们拍摄的微视频作品《留学生支教到村小》荣获安徽省委组织部、省扶贫办、省直机关工委联合举办的省属和中央驻皖单位驻村帮扶工作图片微视频展“三等奖”。在炎刘镇谢墩小学支教期间,刘子非、陈小萱、李易欣、陈梓杨四位支教留学生还与24名学生共同排演了经典诵读作品《颂楚辞·庆端午》。在2019年6月4日举行的全县“我们的节日·端午”经典诵读比赛中获得三等奖,极大地增强了贫困地区学子的荣誉感。

在吴桥小学,每隔20分钟就会有一架航班从学校上空飞过。过去几年,学校的孩子们不知道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飞机经过这里,随着一批批国外留学生先后来到这里开展支教活动,他们欣喜地发现,原来世界离他们那么近。国际公益支教活动,为乡村儿童架起了一座感受和体验世界多元化的桥梁,开阔了师生国际化视野。让教育扶贫“炎刘模式”再升级。

三、搭建农校对接新途径 教育扶贫助力农副产品“销出去”

炎刘镇李桥村临近省城合肥,按理说应该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可优越的地理位置却没有产生相应的经济和社会效应。夏军到村之后,深入走访调研,发现当地群众产业发展意愿不强。“现在国家对贫困户发展养殖业有补贴,你养的越多补贴也就越多,销路不用愁,我来想办法解决。”夏军想的办法就是“农校对接”。在省教育厅的牵线下,省属各所高校的食堂供应,足以解决当地农副产品的销售难题。为此,李桥村贫困户傅多文把养殖规模从过去的几十只鸡扩大到几百只,同时还养了200多只皖西白鹅,收入一下子翻了好几番,逐步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为提升李桥村的产业质量,夏军利用教育系统的资源优势,两年多来将“农校对接”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突破口,推行“农校对接”基地带动模式,流转360多亩土地打造核心示范园区,辐射带动区域10万亩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因地制宜引进 “稻蛙共养”、“豆虫”、“蚯蚓”三个生态特色养殖项目,以及火龙果、金果梨等特色种植项目,实现了“一村多品”的产业格局,为100多名贫困人口提供长期就业岗位。基地常年生产的各类绿色无公害农副产品长期“直通”省内部分高校食堂,真正实现了农校对接、农校双赢。

四、规划乡村振兴新蓝图  教育扶贫助力幸福指数“升上去”

随着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当前夏军把工作重心放在了乡村振兴上。李桥村耕地面积19203.78亩,共有39个村民组,人口5937人。“一定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明确目标、有的放矢!”如何擘画未来发展蓝图,夏军再一次把突破口放在了教育领域 。他通过省教育厅协调安徽建筑大学专家为李桥村设计乡村振兴规划图,挂图施工,序时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邀请安徽农业大学专家对李桥村村集体经济发展进行再谋划,找准发展路径,加快发展步伐。在高校专家的帮助下,短短两年时间,李桥村集体收入从不到4万元一举增加到近50万元。

“我们正在利用当地现代农业示范区——“小兰草”农业科技公司,与相关中小学校共建“产、学、研、游”实践基地,争取把教育扶贫的触角延伸到全领域!”谈到下一步发展,夏军对教育扶贫又有了全新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