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安丰塘镇安丰街道简介
安丰街道居委会隶属寿县安丰塘镇,距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古城35公里、省城90公里、济祁高速入口5公里。坐落安丰塘西畔(安丰塘古名芍陂,是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是世界著名平原水库,誉为“天下第一塘”,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有3A级旅游景区孙公祠,现存大殿、还清阁、崇报门和明清石刻十九方)。居委会辖10个村民组和1个街道,面积3.4平方公里,总人口4930人,耕地2495亩。
安丰街道居委会历史悠久,自然人文景观俱佳,现存景点有夏秋季节的稻田画,安丰塘古八景(五里迷雾、老庙木塔、沙涧荷露、洪井晚霞、凤凰观日出、皂口看夕阳、利泽赏明月、石马望古塘)、孙公祠、安丰县城古遗址等大量文物古迹。
二、基础建设
解决饮水安全。安丰塘镇全力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项目建设,安全饮水指标已达标。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专项资金 万元,现实施 11处,改善了4585名群众的饮水问题,截至目前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3%。
加快自然村道路建设。近年来,全村全力推进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今年全村计划实施通组项目 11个,共计约30公里,总投资约330万元,让4500多名群众出行更为便利。
进行电网改造升级。“有电用”是群众生活便利的重要指标,安丰塘变电所将安丰居电网建设项目摆在优先位置,重点实施。今年我村完成电网建设投资180余万元,全村电网网架供电能力和质量将显著提高。全面推进行政村电网升级改造和基站建设,确保行政村光纤宽带和4G网络覆盖率达100%。
村内主干道和公共场所照明设施齐全,且有专人维护,能够正常使用。行政村所在乡镇拥有仓储物流设施1处,农村快递服务点5家,方便群众生活。
三、人居环境整治
安丰街道居委会总户数1716户。长期外流户346户,常住1370 户,均已实现卫生改厕。辖区共建公厕6所,卫生厕所普及率达100%。
村居合理配置垃圾桶165个,垃圾房8所,拥有大型垃圾清运车3辆,分别为洒水、扫地、和运输,小型清运车5辆,对农村所有垃圾进行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分类,使得垃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建立完善保洁管护管理机制,每个村名组配备一名清洁工,维护村庄内干净整洁。
我村建立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站2处,常年正常运转,管网接户率达到90%,农村黑臭水体得到有效治理,全村范围内无明显黑臭水体。生活污水能得到有效处理和利用,没有一所厕所粪污或畜禽粪污直接外排的。
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0%,建立完善的种绿、护绿机制,根据县、镇要求我村配有专人负责的林长制,主干道两侧的行道树均有专人负责。我居拥有两百年以上古树两颗,每棵树均有建档和保护。
我村所辖9个自然村庄均开展“五清一化”村庄清洁行动,且效果明显,村容村貌干净整洁有序。
我村辖区范围内田间地头及河道沟渠无农药瓶、废弃农膜等垃圾,实现田园清洁,全村没有向河沟倾倒垃圾的现象。
四、农村公共服务
安丰村拥有便利的交通、完善的电力、通信、水利设施,就近共享农村综合服务中心1座,辖区内拥有学校四所,其中中学一所,小学一所,幼儿园一所,同时拥有九年一贯全封闭寄宿制学校一所。安丰街道配备完善的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中心,有卫生院1所,养老院1所,文化广场三座、420平米标准篮球场1座。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2019年我村新参保人数368人,征缴金额40600元,续保11052人,征缴金额112万,完成87%,在全镇排名第一,2019年有3842人享受了养老金待遇,发放3918840元,征缴企业养老保险共计51万元。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2019参保25030人,征缴金额 1501800元,参保率98.45%, 2019年度总医疗保险费用的报销为1291840元,其中特殊门诊报销599386元。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7%。位于全镇十个村居第一。
五、产业发展
安丰村大力发展有机水产养殖、特色效益农业、乡村田园综合体推动乡村振兴,建设美丽新农村。我村地处安丰塘畔,水资源丰富,水产养殖基础好,已形成了以有机甲鱼、翘嘴红鲌等为主的特色水产养殖600余亩。启动建设全镇最大鱼苗繁殖基地,逐步形成渔旅结合的发展模式,打造安丰塘节假日休闲“垂钓天堂”品牌,推动乡村振兴。
同时,因该村没有污染,环境优美,具有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是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的乐土。为帮助群众通过产业发展致富,安丰塘镇党委政府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建专业合作社,建成塘泰蔬菜种植基地、蔬菜瓜果种植基地、无公害优质水稻种植基地。为充分发挥独特的资源优势,我村正积极探索发展乡村田园综合体,深度挖掘文农旅结合价值资源,目前已建成占地100余亩泰鳄谷生态园,集旅游观光、休闲、养生、度假、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乡村田园综合体。生态园一期项目投资1200万元,公司秉承一切追寻自然的发展理念,最大限度的保留当地的自然面貌,让养殖+观光旅游真正结合起来。公司成功引进泰国鳄鱼品种暹罗鳄200余条,实现了规模化养殖的同时,让参观游客观赏到了鳄鱼的真实生活状态,并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我村现有企业10余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家,主要于农副产品加工、服装厂、玩具厂及特色水产养殖合作社,带动周边200多名群众就业。村辖区内拥有快递服务点5家,农村淘宝1家,方便群众购物和农副产品网上销售,方便群众生活,带动群众致富。据统计,2019上半年安丰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456元,明显高于安徽全省平均水平。
六、乡风文明建设
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建立了完善“一约四会”及村规民约、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名议事会和禁毒禁赌会。在村两委成员的带领下,各项约定发挥积极作用,能够教育领导农民群众尊良俗、去低俗、除恶俗,全村社会风气良好,文明程度极大地提高。
2018年以来,安丰村围绕“建设美丽乡村文明家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安丰”这一目标,把移风易俗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全村上下迅速掀起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破除封建迷信,狠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互相攀比、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推进文明和谐安丰村建设。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机制建设。发挥村干部的作用,我村健全《村民公约》、《红白理事会章程》等有关配套制度和措施,进一步规范了村(居)级广大干部群众的日常行为,培养起了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确保移风易俗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加强宣传教育,营造浓厚舆论氛围。充分利用广播喇叭、宣传车、黑板报、宣传栏、张贴标语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重点宣传了《致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的一封信》、《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法律法规和上级部门的有关政策规定,同时印发了《致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的一封信》。通过召开党员干部大会、专题座谈会等形式给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常打招呼、常敲警钟;及时对有婚丧事大操大办苗头的人员说服教育,进行正确引导。在农村(社区)道德讲堂,将移风易俗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相结合,作为必讲内容。注重发挥榜样的导向作用,总结挖掘了部分移风易俗的先进典型,对他们的事迹进行大张旗鼓地宣传,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了大部分群众,使移风易俗工作真正入脑、入耳、入心,形成移风易俗的良好社会新风尚。突出专项治理,净化社会风气。对红白事大操大办、封建迷信、黄赌毒等现象,组织公安、司法等部门进行了重点治理。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抓手,以村容村貌整治为切入点,全面铺开农村环境整治脏乱差工作,在农村组织开展让门前净起来,让村道净起来活动,对集贸市场、固定摊点内外环境卫生也进行彻底治理,在全社会营造了一个除陋习、树新风的良好氛围。强化文化阵地建设,倡导文明新风。大力倡导移风易俗,把堵与疏有机结合起来,在加大专项治理的同时,大力发展群众性文化体育事业,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村镇建设、文明家庭评比活动,篮球赛,并配合上级部门做好送戏下乡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用先进文化占领乡村的思想阵地。同时,不断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安丰村内设图书阅览室、棋牌室、乒乓球室等,有各种乐器、音响等娱乐设施。
我村注重挖掘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乡村文化特色鲜明,拥有农耕文化主题博物馆——孙公祠。村居所在地拥有省级以上农业文化遗产安丰塘,其中安丰塘的传说,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孙公祠位于安丰塘北堤的外侧,是古人为纪念创建芍陂的楚国丞相孙叔敖而建的,故名孙公祠。孙公祠占地面积三千多平方米。又名楚相祠、芍陂祠、安丰塘祠等。现存殿宇、碑库各3间,石刻19块,碑文记述芍陂地理位置、水源、灌区分布、用水规划及历代整修情况,是研究安丰塘水利史的珍贵资料,其中许多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和鉴赏价值。清代康熙时,寿州同知颜伯珣《孙公庙记》谈到当时孙公祠已有“殿庑门阁凡九所二十八间,僧舍三所九间,户牖五十有七户”。并还逐渐形成了一套祠宇制度。据《芍陂纪事》载,祠堂正殿祀奉楚国令尹孙叔敖像,东西配立汉至清代致力于兴修芍陂水利的官吏48人。
孙公祠内藏有古碑二十余方。有历代重修安丰塘记碑、禁侵塘为田之积水界碑、安丰塘灌区图示碑孙权敖像赞碑等。这些碑刻都是研究安丰塘水利史的珍贵资料。其中许多碑刻还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和鉴赏价值。清代书法家梁书丹的行书《重修安丰塘碑记》等尤为书家称道。
七、乡村经济发展
乡村特色产业形成区域品牌,实现充分就业,安丰村通过发展稻田养虾、养蟹等特色养殖,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安丰村依托在安丰塘下有千年古塘安丰塘优质无污染的的水资源这一得天独厚优势,大力发展稻虾综合养殖,推动农业增效,提高农民收入。稻田养虾就是利用现有的稻田资源,略做整理,发展稻虾综合种养,一水两用,一田两收。种植每亩年可产无公害水稻1000斤,由于采用绿色环保种植模式,价格比传统稻米高出很多,亩均利润1000元。养殖每亩年可产龙虾400斤,均价20元/斤,毛收入8000元,除去成本5000元,亩均利润3000元。两项合计利润达4000元,比传统一季稻一季麦生产模式,亩均增效3000元。截止2018年,全村稻田养虾面积近3000亩,可增收收入900万元,人均增收1000元,增效明显。
我村将以国毅水产养殖、寿县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等企业为示范,进一步规划稻虾综合养殖产业和现代农业发展、安丰塘旅游发展有机结合,形成集苗种培育、绿色健康养殖、线上线下销售、餐饮服务、旅游休闲、加工贸易等于一体的系统产业链,成为脱贫攻坚一个优质产业项目,成为一个农业著名产品品牌。
我村积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三变”改革,基本完成了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
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通过盘活土地资源。通过全面清查我村集体土地资源,按照“盘活要素、开发资源、增加收益”的原则,鼓励村集体盘活闲置的荒田、荒林、荒塘、荒坡等集体资产,通过依法出租、承包、股份合作等形式,实现集体存量资产增值。发展租赁经济。通过挖掘村集体资产、资金、资源潜力,尤其是闲置的乡村小学校舍等固定资产,以公开招标承包、对外租赁或投资入股等形式,促进闲置资产利用。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安装光伏并网发电,推动全村光伏发电产业。坚持把光伏发电作为促进农村集体和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采取入股分红,实现互利共赢。采取“能人投资+村集体资金入股+村集体土地入股”的模式,由返乡人才投资服装厂、玩具厂和合作社等,可解决贫困人口就业,促进农民增收。
八、乡村治理
基层党组织领导坚强有力,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安丰村坚持率先垂范,统筹谋划部署,积极把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集合起来统筹谋划,按照夯实党建,新兴产业的理念促进乡村发展。积极深入村组、农户开展调研,定期召开村组干部农户座谈会,开展支部负责人谈心谈话,在全村实施“典型带、中间促、后进治”的工作措施,推动软弱涣散党支部得到转化提升。
创新工作载体,激活党建活力。安丰村两委成员平均年龄34岁,是安丰塘镇最年轻的村两委,成员工作积极,创新意识强,先后获得“先进村(居)党组织”“五个好”党组织等荣誉称号。支部成员凝聚力强、战斗力强、党员致富能力强、带富能力强。经过两委成员的努力,群众满意度有了明显提高,两委班子工作作风获得了很大的转变,营造了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的良好氛围,有力的推动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积极开展学习教育培训活动。坚持“三会一课”和学习制度,完善学习议事、决策活动等制度。我村将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作为我村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来抓,不断完善党员经常教育的长效机制。结合发展形势和工作实际,村党委积极联系包村点长,扎实推进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全村党员同志积极参与“学习强国”APP学习,学习精神渗透在工作的各个角落。
注重村规民约等社会内生机制的运用,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村务管理民主规范,各项工作得到有序的运转。两委成员能够依规、依约办事,做到制度上墙,张贴在宣传栏,接受群众监督和指正。经过全体成员的努力,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也得到了群众的认可,村居在全镇工作名列前茅。
乡村文化形态积极健康发展,村民的精神文化活动丰富。农家书屋拥有图书 585册,涉及农学、医学、健康美食、农技、体育等与群众密切相关的书籍,充实群众的文化生活。村广场拥有标准的篮球场一座,乒乓球桌2台,健身器材俱全,还有一个可以容纳200人的村民广场舞基地。
九、人文和生态景观
注重乡村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最大限度地保护乡村的历史文脉,拥有鲜明的乡村特色。安丰街道居委会历史悠久,自然人文景观俱佳,现存景点有夏秋季节的稻田画,安丰塘古八景(五里迷雾、老庙木塔、沙涧荷露、洪井晚霞、凤凰观日出、皂口看夕阳、利泽赏明月、石马观古塘)、孙公祠、安丰县城古遗址等大量文物古迹。
陈家祠堂位于安丰塘水利分局院内,建成于清乾隆年间,距今有近三百年历史。原有大门一座,凉亭一个,大殿三间及附属房多间,是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
在田园风光、建筑风貌的层面上,安丰居的特色别墅区景观营造了良好的视觉效果。田园的景观与合理规划设计,依赖古塘魅力,营造出体现乡村特色和标志性的村貌景观。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合理布置绿地、休闲空间、文化及健身设施,创造优美的乡村公共活动空间,美化各家院落,营造处处相宜,家家美景的良好环境。
十、示范引领
让乡村成为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高质量提升乡村生态美、风貌美、环境美、风尚美、生活美,做好“农村美”文章,形成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品牌。
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集中处理,村头、路边栽植了绿化树木,农家用上了水冲厕所,一些旅游特色村节假日人流如织,行走在安丰村,很多人感慨,农村面貌变化真快。近些年,下大力气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村面貌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积极围绕乡村振兴抓环境修复保护促进“生态美”,抓人居环境整治促进“生活美”,抓土壤污染防治促进“生产美”。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需要做好城乡融合文章。加大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力度,把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让农村在路平、灯亮、水净等方面与城市一体化。在推进村庄整治、农房改造中,注重提高生态环境的建设水平,还要与城镇建设规划相协调,形成绿色城镇与美丽乡村相得益彰的新局面。
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科学谋划系统推进。春种秋收的农事、熟人社会的氛围,农村的生活有农村的特点,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特色,美丽乡村建设科学规划全力而为,因地而异系统推进,把握好整治力度、建设深度、推进速度、财力承受度以及农民接受度。既要突出抓好农村垃圾治理,也要加快推进农村污水治;既要尊重自然规律,也要尊重经济规律,还要尊重文化规律。安丰塘镇农业文明源远流长,有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文化,美丽乡村建设要注重农业文明和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让乡愁有所寄托,让美丽形神兼具。
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无论是解决环境脏乱差问题,还是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都难以毕其功于一役。我们要在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规划引领的前提下,推动不同类型村庄按照城乡融合、规范提升、环境整治、传统保护、拆迁合并等类型,在尊重农民意愿、尊重乡村传统文化、尊重乡村特色风貌,保持乡村建设肌里基础上,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建设具有田园风光、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乡村美不美,事关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事关全面小康的底色和成色。借鉴好经验,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改善环境,就能在新时代激荡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气象,为乡村振兴凝聚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