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2022年度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价
2022年,我县通过健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加快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022年省政府对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公共文化类年度绩效评价中,县文化馆、图书馆在全省保持第一的优异成绩,推动了全县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主要工作如下:
一、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我县建成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寿县文化艺术中心一批新建城市标志性文化设施,县文化馆(美术馆)、县图书馆于2022年元月1日陆续正式全面对外开放,实现升级进位。全县有25个乡镇文旅站,271个农家书屋。截止2022年底,285个行政村(社区),建成283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99%,市级标准98%),其中农民文化乐园标准3个,“七个一”标准122个,“八个有”标准158个。建成并投入使用“15分钟阅读圈—悦读寿春”城市书房项目共6个(炎刘星辰、奎光楼、红星社区、城南社区、高铁站、汽车站)。推进了我县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优化了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完善了基层文化设施网络。
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
一是规范服务标准。对照《安徽省县级以上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服务绩效评价标准》完善全县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标准规范化,根据场馆服务人群的需求不仅确保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正常免费开放,还做到错时及延时的开放(县图书馆为了方便读者夜间开放至9:30 ),大大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良好的环境、优质的服务使每日客流量一路提升,截至目前县乡公共文化场馆年度免费服务群众近24万人次。二是加大科技赋能。县文化馆通过争取国家项目“文化馆全民艺术普及提质增效”获得20万元项目资金支持,在国家文化云平台上建设并运营公共文化基层智能服务端;县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投入资金80余万元,为25个乡镇文化站统一配置文化一体机,现已形成“一平台”“多终端”“多资源”“广覆盖”“强互动”的建设模式。完成全县25乡镇的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数字化建设。县文化馆被文旅部评为国家一级馆、获批“国家级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单位”、省级爱教基地,县博物馆评为二级馆并入选全省“十佳最美博物馆”、县图书馆入选年度安徽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三是文化政策及资金支持保障。坚持继续实施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全县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配备文化协管员、文物保护员共287人,有效解决了村级公共文化设施“有人办事”和文物保护单位“有人保护”问题,其中18名荣获安徽省首届“乡村文化带头人”,1名文物保护员荣获“十佳最美基层文物保护员”。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文化云注册率及上传文化活动率100%达标。支持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为全县285个村中心统一制作标牌及操作手册。村中心建设及购买服务共投入近100万元。
三、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
一是常态化开展传统文化活动。常年举办非遗日宣传活动,2022年承办淮南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暨“非遗购物节”。举办古城门挂春联活动,在节庆期间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多次分别承办省、市、县级的书法、美术、摄影展共24场次,开展“你选书,我买单”读书月、“迎新春·猜灯谜”等活动;各乡镇文化站经常性举办地方特色文艺演出,正阳关镇二月十九玄帝庙会、保义二月二龙灯会、乡村春晚等活动深受地方广大群众欢迎。
二是突出特色打造非遗文化品牌。围绕正阳关抬阁肘阁、寿州锣鼓等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创新与发展目标,积极主动、多方争取上级文化部门的专项保护支持,为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近年来,应邀和组织县内非遗代表性项目参加国内各种大型赛事、展演活动,向国内外嘉宾和游客展示了寿县非遗项目的独特魅力。正阳关抬阁肘阁和寿州锣鼓分别参加2008年第七届和2019年第十四届中国民间艺术节并分别获得最高奖“山花奖”殊荣。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实地调研了正阳关抬阁肘阁并走访了传承人。寿州锣鼓被确定为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非遗项目文艺演出节目,演出后收到来自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和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发来的感谢信。目前这两个非遗展演类项目已成为寿县地域文化的一大重要标志,也成为淮南市乃至安徽省的一大文化品牌。
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需要扎实做好内容与形式的创新,推动体制和机制的突破,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品质发展、均衡发展、开放发展和融合发展。下一步我县将扎实落实省市主管部门的部署,与各县区加强交流,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