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调查】关于寿县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的图文解读

发布时间:2022-05-09 16:39信息来源:寿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文字大小:[    ] 背景色: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以下简称三调)是国务院部署的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17〕48号)和《安徽省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皖国土调查办发〔2018〕1号)的部署要求,我县三调工作历经三年时间完成调查任务。现将有关情况作如下解读:

一、三调工作开展情况

为保证我县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顺利实施,县政府于2018年2月10日印发了《寿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县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的通知》,成立以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为组长的县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2018年 8月20日,经县政府常务会研究,印发了《寿县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实施方案》。通过2018年10月15日招投标,正元地理信息有限责任公司为中标单位,签订了技术服务合同,合同总金额4378075.00元,服务日期从合同签订之日起,至三调数据发布成果之日止。

调查工作以规定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为作业平台, 根据下发影像及其他参考数据对25个乡镇进行内业预判及矢量化, 对外业采集数据上图、利用苍穹软件整合入库,形成了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库成果。外业成果和数据库成果先后多次经过市级检查、省级复查和国家复核,共经过7轮“检查-反馈-整改-再检查”的核查整改。期间县三调办数十次与乡镇村和县直相关单位进行业务对接,县政府分管领导与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多次到省三调办进行协调沟通。2020年10月29日三调数据通过国家三调办审查。今年国家数据发布后,2021年10月19日我县三调工作通过市三调办复核验收,2021年11月9日通过省三调办验收。2021年11月10日,县三调办向县土地管理和利用会议进行了工作汇报,2021年12月6日,向县政府第85次常委会汇报了我县三调工作及地类主要数据。

二、三调主要地类数据

三调以2019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全面调查了全县国土利用状况,建立了国土调查数据库,主要地类数据为,全县总面积为294835.72公顷(4422535.8亩),其中耕地195902.23公顷(2938533.45亩)、园地1202.20公顷(18033.00亩)、林地8292.11公顷(124381.65亩)、草地306.65公顷(4599.75亩)、湿地1368.14公顷(20522.10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30255.26公顷(453828.90亩)、交通运输用地6107.30公顷(91609.50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49924.47公顷(748867.05亩)。

三、三调地类流量分析

根据国家下发2020年度变更调查三调统一时点成果与2009年度二调库数据比对三大地类变化情况,分析形成原因如下:

(一)二调和三调三大地类统计

1.寿县2009年度二调库数据:总面积为294834.46公顷(4422516.9亩):其中农用地为234995.63公顷(3524934.45亩),占总面积比例为79.70%;建设用地32996.21公顷(494943.15亩),占总面积比例为11.19%;未利用地为26842.62公顷(402639.3亩),占总面积比例为9.11%。

2.寿县三调统一时点成果数据:总面积为294835.72公顷(4422535.8亩),其中农用地为240890.51公顷(3613357.65亩),占总面积比例为81.70%;建设用地34053.56公顷(510803.4亩),占总面积比例为11.55%;未利用地为19891.65公顷(298374.75亩),占总面积比例为6.75%。

三调中农用地包含:水田面积为176869.93公顷(2653048.95亩),水浇地面积为4471.53公顷(67072.95亩),旱地面积为14560.77公顷(218411.55亩),果园面积为724.20公顷(10863.00亩),茶园面积为0.06公顷(0.90亩),其他园地面积为477.94公顷(7169.10亩),乔木林地面积为7293.55公顷(109403.25亩),竹林地面积为1.36公顷(20.40亩),灌木林地面积为21.56公顷(323.40亩),其他林地面积为975.64公顷(14634.60亩),农村道路面积为3750.70公顷(56260.50亩),坑塘水面面积为19171.11公顷(287566.65亩),沟渠面积为9112.91公顷(136693.65亩),设施农用地面积为561.88公顷(8428.20亩),田坎面积为895.73公顷(13435.95亩),水库水面面积为2001.64公顷(30024.60亩)。

三调中建设用地包含:建制镇面积为4518.81公顷(67782.15亩),村庄面积为25218.14公顷(378272.10亩),盐田及工矿用地面积为262.59公顷(3938.85亩),特殊用地面积为255.72公顷(3835.80亩),铁路用地面积为38.53公顷(577.95亩),公路用地面积为2269.10公顷(34036.50亩),港口码头用地面积为48.97公顷(734.55亩),水工建筑用地面积为1441.70公顷(21625.50亩)。

三调中未利用地包含:内陆滩涂面积为1368.14公顷(20522.10亩),其他草地面积为306.65公顷(4599.75亩),河流水面面积为3110.60公顷(46659.00亩),湖泊水面面积为15086.51公顷(226297.65亩),裸土地面积为18.77公顷(281.55亩),裸岩石砾地面积为0.98公顷(14.70亩)。

(二)流量变化情况

1.寿县总面积变化情况:因坐标基准的改变(1980西安坐标系变为国家2000坐标系),寿县总面积增加1.26公顷(18.9亩)。

2.寿县三大地类变化情况:通过2009年二调库数据与下发统一时点成果数据对比,寿县农用地增加5894.88公顷(88423.2亩),占原农用地2.51%;建设用地增加1057.35公顷(15860.25亩),占原建设用地3.20%;未利用地减少6950.97公顷(104264.55亩),占原未利用地25.90%。

 3.主要原因分析:

1)2009年二调数据农用地234995.63公顷(3524934.45亩),统一时点成果数据农用地240890.51公顷(3613357.65亩),净增加5894.88公顷(88423.2亩)。原因如下:

农用地数据增加原因:一是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打开,新增农用地1696.88公顷(25453.20亩)二是公路用地、港口码头用地打开,新增农用地43.12公顷(646.80亩)。三是水工建筑边界按实调查,新增农用地892.07公顷(13381.05亩)。四是二调中水库水面按照建设用地调查,三调中按农用地调查,二调面积为1997.51公顷(29962.65亩),流入建设用地20.71公顷(310.65亩),流入未利用地2.83公顷(42.45亩),即水库水面按农用地调查增加1973.97公顷(29609.55亩)。五是滩涂地开垦等新增农用地6160.52公顷(92407.80亩)。六是开荒的河流湖泊耕地等新增农用地1416.86公顷(21252.90亩)。七是其他增加12.80公顷(192.00亩),其中未利用地流入12.80公顷(192.00亩)。

农用地数据减少原因:一是河流、湖泊水位增加淹没农用地,农用地减少450.45公顷(6756.75亩)。二是部分农用地荒废变为其他草地,农用地减少269.47公顷(4042.05亩)。三是城乡开发建设,农用地减少5580.98公顷(83714.70亩)。四是其他减少1.70公顷(25.50亩),其中流入未利用地1.70公顷(25.50亩)。

农用地内部二级地类相互转化面积共23236.48公顷(348547.20亩)。其中林地由二调的1452.37公顷增加到8292.11公顷

2)2009年二调库数据建设用地32996.21公顷(494943.15亩),统一时点成果数据建设用地34053.56公顷(510803.40亩),净增加1057.35公顷(15860.25亩)。原因如下

建设用地数据增加原因:城乡开发建设,新增建设用地5846.21公顷(87693.15亩),其中农用地减少5580.98公顷(83714.70亩),未利用地减少265.23公顷(3978.45亩)。

建设用地数据减少原因:一是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打开,导致建设用地减少1790.27公顷(26854.05亩)(流入农用地1696.88公顷(25453.20亩),流入未利用地93.39公顷(1400.85亩))。二是公路用地、港口码头用地打开,导致建设用地减少45.85公顷687.75亩),其中流入农用地43.12公顷(646.80亩),流入未利用地2.73公顷(40.95亩)。三是水工建筑用地打开,导致建设用地减少975.94公顷(14639.10亩),其中流入农用地892.07公顷(13381.05亩),流入未利用地83.87公顷(1258.05亩)。四是二调中水库水面按照建设用地调查,三调中按农用地调查,二调面积为1997.51公顷(29962.65亩),其中水库水面转为建设用地地类面积为20.71公顷(310.65亩),导致建设用地面积减少1976.80公顷(29652.00亩),其中流入农用地1973.97公顷(29609.55亩),流入未利用地2.83公顷(42.45亩)。

建设用地内部二级地类相互转化面积共638.94公顷(9584.10亩)。

3)2009年二调数据未利用地26842.62公顷(402639.30亩),统一时点成果数据未利用地19891.65公顷(298374.75亩),净减少6950.97公顷(104264.55亩)。原因如下:

未利用地数据增加原因:一是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打开,新增未利用地93.39公顷(1400.85亩)。二是公路用地、港口码头用地打开,新增未利用地2.73公顷(40.95亩)。三是水工建筑用地打开,新增未利用地83.87公顷(1258.05亩)。四是水库水面水位降低等原因,新增未利用地2.83公顷(42.45亩)。五是河流、湖泊水位增加淹没农用地,新增未利用地450.45公顷(6756.75亩)。六是部分农用地荒废变为其他草地,新增未利用地269.47公顷(4042.05亩)。七是其他新增1.70公顷(25.50亩),其中农用地流入1.70公顷(25.50亩)。

未利用地数据减少原因:一是城乡开发建设,未利用地减少265.23公顷(3978.45亩)。二是滩涂地开垦等,未利用地减少6160.52公顷(92407.80亩)。三是开荒的河流湖泊耕地等,未利用地减少1416.86公顷(21252.90亩)。四是其他减少12.80公顷(192.00亩),其中流入农用地1.70公顷(25.50亩)。

未利用地内部二级地类相互转化面积共746.16公顷(11192.40亩)。

4)耕地变化情况。2009年二调数据耕地面积196749.96公顷(2951249.4亩),统一时点成果数据耕地面积195902.23公顷(2938533.45亩),净减少847.73公顷(12715.95亩),占原耕地0.43%。原因如下:

 耕地数据增加原因:一是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打开,新增耕地1083.94公顷(16259.10亩)。二是开荒的河流湖泊耕地及水利设施用地按实调查,新增耕地6926.38公顷(103895.70亩)。三是2米及以下农村道路按规程调查为耕地,新增耕地665.64公顷(9984.60亩);四是滩涂地开发,新增耕地5076.65公顷(76149.75亩);五是其它地类因开垦耕地等原因,新增耕地505.31公顷(7579.65亩)。合计耕地增加14259.18公顷(213887.70亩)。

 耕地数据减少原因:一是城乡建设等占用,导致耕地减少3811.57公顷(57173.55亩)。二是河流、湖泊水位抬高淹没及开发坑塘养殖等,导致耕地减少4416.10公顷(66241.50亩)。三是原耕地植树造林等,导致耕地减少4975.72公顷(74635.80亩)。四是原耕地开发为果园或其他园地等,导致耕地减少725.85公顷(10887.75亩)。五是原耕地建设为设施农用地或扣除田坎等,导致耕地减少1060.14公顷(15902.10亩)。六是原耕地未耕变为草地等,导致耕地减少117.53公顷(1762.95亩)。合计耕地减少15106.91公顷(226603.65亩)。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是做好三调数据发布工作。二是稳妥推进调查成果应用。三是做好数据保密安全工作。





    正在更新中...
为进一步了解掌握社会公众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反馈与评价,请您对该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我们将及时收集并分析,共同助力政策不断完善。
  • 姓  名:

  • 联系方式:

  • *内  容:

  • *验 证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