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保护利用推动新时代芍陂水文化高质量发展
7月15日,传承发展优秀治水文化座谈会在寿县召开,来自全国各水利遗产地管理者、资深研究者和学界代表参加座谈会,为水文化传承与发展献计献策。这次会议,对于促进芍陂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推动新时代芍陂水文化高质量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指导意义。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2023年6月30日,水利部党组书记、部长李国英主持召开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这一讲话精神,水利部宣教中心在寿县组织传承发展优秀治水文化座谈会,实则是一场及时雨,一场开篇序曲,开启了新时代推进水利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新序幕。
一、芍陂的基本情况
芍陂位于安徽寿县城南30公里处,始建于春秋楚庄王时期(约公元前605-前594年间),距今2500多年历史,是我国最早的大型陂塘蓄水灌溉工程,是古代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芍陂建成后,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灌溉作用,淮河中游也因此成为中国的粮仓,在唐宋时期灌溉面积达到历史最高峰,多达万顷。芍陂历史上几经变迁,元明清时期,芍陂遭受严重围垦,清代时几次大修,得以维持灌溉效益。1958年芍陂纳入淠史杭灌区,得到系统整治。目前芍陂(安丰塘)作为淠史杭灌区一座重要的中型反调节水库,依然发挥着灌溉、防洪、水产养殖、供水、生态等重要作用,常年蓄水近1亿立方米,灌田67万亩,受誉“天下第一塘”。1988年,芍陂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芍陂先后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我们寿县受益于芍陂的水利效益,因此衍生了悠久丰厚的楚汉文化,传承至今。
近年来,芍陂越来越多地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安徽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芍陂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水利工程,始建于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至今依然发挥效用。”2011年时任水利部副部长的李国英在考察芍陂时指出:“加强芍陂古水利工程和水文化的研究。藉以让更多的时人和后人研究、认识安丰塘,发展古水利工程的历史文化传承,加强现代安丰塘的开发利用,泽被当世和后代”。2017年4月,时任安徽省长的李国英在外交部向全世界各国使节推介安徽时强调:“安徽是人文中国的精粹之地。2500多年前,寿县楚文化繁荣鼎盛,这一时期修建的水利工程芍陂,被誉为‘中国活着的水利史’。”在各级领导和上级水利部门的支持和鼓励下,寿县人民心怀敬畏和感恩,对这一遗产倍加珍惜和保护。近年来,寿县以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机遇,在治水文化发掘、资料整理、芍陂保护与利用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二、治水文化发掘、保护和利用情况
首先是在治水文化发掘与资料整理方面,做了四个方面工作。
出版多本与芍陂相关的著作。在国内外重要期刊杂志上先后刊发了《安徽寿县芍陂(安丰塘)及灌区农业系统》《安丰塘志》《芍陂纪事校注及芍陂史料汇编》《芍陂诗文》《天下第一塘》,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丛书《芍陂》、《芍陂史话:千年安丰塘》等一系列著作,在《学习时报》上发表《安徽淮南:安丰塘的前世今生》。
开展与多个科研院所、高校的学术研究。在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和中国重要农业遗产的过程中,先后与中国科学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淮南师范学院等联合开展学术研究,挖掘一系列芍陂的文化价值,开展了“芍陂灌溉工程遗产研究”“淮河流域水文化典型特征研究”等专题研究。
召开了一系列学术讨论会议。早在1986年,中国水利史研究会、水电部治淮委员会和安徽省水利厅等单位在安徽寿县联合举行“芍破水利史学术讨论会”。这是芍陂创建2000多年来,人们对它进行的第一次专题讨论,具有重要意义。来自北京有关高等院校和豫、皖两省的水利、史地、地方史志等方面的嘉宾、学者和研究人员共40多人参加讨论会,会议还形成了论文集,成为后人研究芍陂的重要资料。2014年,为推进芍陂的申遗保护工作,联合中国文物学会世界遗产研究会举办“寿县明清城墙暨安丰塘遗产保护座谈会”,并出版《寿县明清城墙暨安丰塘遗产保护座谈会文集》。2016年举办“芍陂历史文化座谈会”,推动芍陂的学术研究和交流。
录播“历史治水名人——孙叔敖”水利大讲堂。2019年12月,水利部公布第一批历史治水名人,其中芍陂的创建者孙叔敖被列入其中。依托中国水科院,录制了水利大讲堂,目前该系列视频已在全国水利系统网课多次播放。
其次,在芍陂的保护与利用方面,强化了五个方面工作。
强化规划引领。2014年以来,我县先后编制《安徽寿县芍陂(安丰塘)及灌区农业系统保护与发展规划》(2014年)、《安丰塘文物保护规划》(2016年)、《中国芍陂保护与发展研究规划》(2018年)。同时,寿县人民政府制订了《安徽省寿县芍陂及灌区农业系统保护管理办法》(2014年)、《寿县中国农业文化遗产标识使用与管理办法》(2019年)等。
强化遗产保护。界定遗产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区,保持遗产地生态良性向好。累计投入数亿元,相继实施了除险加固、基础设施、遗产保护、生态治理等一批项目,遗产区的生态环境和保护条件持续改善。树立遗产保护标识,设置“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中国芍陂”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安徽寿县芍陂(安丰塘)及灌区农业系统”景观石,共同成为遗产地标志性建筑。
强化环境提升。将戈店小学从孙公祠搬出,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进行维修保护,在祠内做了遗产文化的展陈。投资2000多万元对堤顶道路进行全面整治,投资8000余万元,对淠东干渠、杨西分干渠、新华门支渠进行提升改造,遗产地环境得以大幅度提升。
强化科普和水情教育。2020年,在芍陂成立“寿县中小学生节水教育社会实践基地”,通过多媒体情景模拟、先进节水器具实物及节水喷淋、滴灌系统展示等多种手段,为寿县中小学生提供水利科普的生动课堂。
强化探索文旅融合。充分利用孙公祠、碑亭的文化资源和芍陂沿岸的农村田园风光,建设田园风光型的新农村。2020年寿县出台《寿县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奖补办法》(寿农组办〔2020〕12号),县级财政预算安排3000万元,用于支持遗产地实施“稻田画”、“油菜花海”等乡村景观项目,推进文旅融合。
三、未来保护与发展计划
寿县将以本次会议为新的引领,系统推进芍陂水利遗产得到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将这一伟大的水利遗产的建设理念、治水哲学、工程技术特征和运行管理传承久远。
我们将建立更加完善的遗产保护管理机构,制定颁布《芍陂水利遗产保护利用管理条例》,编制《芍陂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从制度上规范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寿县将加强文旅融合,恳请水利部、省水利厅支持,积极筹建芍陂灌溉工程博物馆,将遗产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助推寿县经济社会文化转型发展、水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
在历史上,芍陂在推动淮河中游农业经济发展、缔造绵延光辉灿烂的楚文化方面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新时代,芍陂又以其崭新的姿态,展现着水利遗产的灿烂辉煌和可持续发展的勃勃生机。寿县将以此次座谈会为契机继往开来、再接再厉、星火相传,让芍陂——这座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