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县,以“寿”为名
千年古县,以“寿”为名
— —《寿县地名故事》序
作者:李琼
寿县古称寿春、寿阳、寿州。以寿为名,源远流长。历时2200多年没有改变。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底蕴丰厚的地域文化和独具特色的地名文化。“寿春”地名,最早见于《史记•楚世家》,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楚东徙都寿春,命曰郢”,可知楚人迁都前已有“寿春”之名。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始置寿春县,汉高帝时,寿春为淮南国地,刘长、刘安为淮南王,都寿春;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废淮南国,复九江郡,郡治寿春。东汉末年,改称淮南郡,辖寿春、下蔡县,扬州刺史和淮南郡守治所设此;袁术称帝,都寿春。三国时属魏,仍称淮南郡,治寿春,西晋沿用。东晋至南北朝时期,战争频仍,社会动荡,区划调整,命名频繁。东晋孝武帝(公元373年)时,因避帝后郑阿春讳,改寿春为寿阳;南朝宋改寿阳为睢阳;南齐复改睢阳为寿阳;北魏改寿阳为寿春;陈改寿春为寿阳;北周改寿阳为寿春,至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初(公元589年)改称寿州,设总管府,炀帝废州置淮南郡。唐时,废郡复州,属淮南道。五代十国时,属南唐忠正军,后改称靖淮军,节度使驻寿州。后周击败南唐,领寿州,徙治下蔡。宋熙宁年间复治寿春,设寿春府。元属河南行省安丰路,治所寿春。明属凤阳府,领霍邱、蒙城。清沿明制,仍称寿州。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废道府,改寿州为寿县,沿用至今。两千多年来,从寿春古城到今天的寿县县城,尽管地域和行政区划几经变更,但以“寿”为名,从末间断。寿春、寿阳和寿州,与寿县一脉相承,一个“寿”字如同DNA序列中的最强基因,传承着历史,展现于今日,决定着未来。地名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其中蕴藏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地名是重大历史事件的遗存,是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人类活动的结果,也是自然环境变迁的见证。其不仅传达着重要的地理信息,也承载着历史人文的形象记忆。可以说,地名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见证和文化传承的载体。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在守正创新中构筑中华文化新气象、激扬中华文明新活力,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全新局面提供了强大正能量,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我们坚持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动力。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2018年寿县荣膺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称号,这是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后又一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字摊牌。为加快我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促进“寿州古城创五A景区”发挥积极的推进作用。开展“寿县地名故事”征集活动,编纂《寿县地名故事》等,履行好传承和发展之责,切实保护和传承好地名文化遗产,弘扬优秀地名文化;发扬工匠精神,铸造地名文化精品;坚持服务为要,加强成果应用,做好地名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通过形式多样、载体丰富的宣传活动,提高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增强全社会的保护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寿县政协本着“存史、资政、育人”的理念,怀着历史责任感和对文化的敬重,探微索源,广征博采,记录地名故事,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历史人文史料。社会的变革,城市化推进,生态环境与人文景观将面临很多变化,有的将会逐渐消失。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要留住祖先的生存智慧,留下地域文化的记忆。透过《寿县地名故事》,我们追寻一个个地名的产生、形成和变迁,感受历史的沧桑巨变。而历史是不能割断的,记录地名故事就是梳理历史,继承历史文化。如今,寿县迈入新的历史阶段,绘就新的宏伟蓝图,城乡巨变,令人鼓舞。在发展中我们要珍惜已有宝贵资源,要像保护有形文物一样保护地名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至于让一些富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地名因无实体可载而消亡、湮灭。一个个地名是寿县大地上的一颗颗眼睛,让我们看清由空间秩序构成的地域人文标识,它展示寿县这片古老土地上自然与人文沿革的清晰脉络,我们顺着一个个地名找到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