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口镇总体规划详细规划

发布时间:2024-03-05 08:56来源:寿县堰口镇政府
【字体:


第一章      规划编制背景

一、   规划背景

  1201710月十九大报告新要求

十九大报告为新时期城镇的发展在统筹协调、环境、文化、设施机制等方面做出了指引,指出特色产业镇应是:协调发展的小镇、美丽宜居的小镇、文化自信的小镇、设施完善的小镇、机制创新的小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十九大报告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2、新型城镇化和小城镇发展

2016 2 2 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总体要求如下: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解决好“三个1亿人”城镇化问题,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加强部门间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协调配合,推动户籍、土地、财政、住房等相关政策和改革举措形成合力;加快实施“一融双新”工程,以促进农民工融入城镇为核心,以加快新生中小城市培育发展和新型城市建设为重点。

具体措施: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辐射带动新农村建设;完善土地利用机制;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健全新型城镇化工作推进机制。“成就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诗意。” 城镇化、产城融合、城乡一体。   

指导意义

新的城镇化发展战略,对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堰口镇应抓住基础设施建设给城镇发展带来的良好机遇,以产业发展为先导,推动堰口镇城乡关系的发展和转型。

3、安徽省快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节选内容

建设美丽乡村,是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美好安徽的基础性工作,是打造“三个强省”的具体行动。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有利于推进乡村产业与经济发展,促进农民致富增收,构建安徽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途径;有利于挖掘乡村文化资源,传承优秀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拓展安徽文化展示和传承的新空间;有利于保护乡村山水生态资源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构建绿色乡村体系,打造生态强省的新亮点。

指导意义

生态强省发展目标的提出给堰口镇镇村发展建设指明了方向;美丽乡村建设给乡村设施配套和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4合肥都市圈建设

为落实安徽省委、省政府打造全国有影响力城市圈战略部署,构建以合肥为中心,安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全国有重要影响的都市圈。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以新型显示、集成电路、软件、量子通信、云计算、大数据、电子专用设备、数字音视频等为重点,打造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中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创新型都市圈。提出编制《合肥都市圈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的要求。规划范围包括合肥市淮南市六安市滁州市芜湖市马鞍山市桐城市,合肥都市圈国土面积占全省的40.6%,人口占全省的43.2%,区域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接近59%

    5、全国重点镇建设、产城一体发展

节选内容

全国重点镇的增补调整推荐条件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发展潜力大、服务功能较完善、规划管理水平较高、科技创新能力较强。

产城一体化,指城镇应当融合经济、金融、信息、贸易、生态、生产、生活、服务、教育、文化等多元功能,尤其是产业与生活服务功能,强化城镇在区域的产业与生活服务中心作用。在产业集中的基础上,城镇可以集中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交通等生产要素,并对它们进行加工整理和创新发明,形成新的生产要素、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和管理方式,再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依次传播和辐射出去。同时,在劳动力、产业和生产要素集中的基础上,城镇还能够为城镇居民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和服务环境。产城一体化的作用在于,利用产业形成的基础,推进土地开发、交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人口聚集,配套发展公共服务,结合发展商业化服务,形成区域城镇化发展的整合,实现产城一体化发展。

指导意义

全国重点镇指明了堰口镇在更大区域的分工;产城一体化给堰口镇及周边区域发展构建起产业运营与城市建设的统一蓝图。

二、   相关政策与规划解读

1、特色小城镇培育与建设政策

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开展特色产业镇培育工作的通知》中提到建设目标: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产业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不断提高建设水平和发展质量,以及《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和《安徽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均强调特色小城镇在就近城镇化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堰口镇区位优势突出,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其发展应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服务“三农”相结合,打造产业富有特色的小城镇,所以新的发展形势需要总体规划作出相应调整。

2、寿县县城总体规划(2013-2030年)

寿县县城总体规划提出,着力将寿县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有机农产品生成加工基地、全国重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合肥航空港经济试验区核心区、“宜游、宜业、宜居”的淮上明珠。

县域空间结构:“两带两路一环、一主一副五星”,结合县域交通建设,形成县域内部沿“堰口-陶店-......-三觉-张李......”的经济走廊,“一主一副五星”是指除主中心寿县城区、副中心炎刘镇区、二个中心镇安丰镇和正阳关镇以外,将小甸镇、堰口镇、迎河镇发展建设成为县域中心镇,推动五个城镇与周边乡镇联动发展、融合发展、一体发展,成为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有力补充。

县域镇村等级、职能结构:“主中心-副中心-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新型农村社区)”的五级结构,堰口镇为中心镇,镇区人口规模为1.5万人,城镇性质为商贸物流、建材与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城镇建设用地180.45公顷、乡村建设用地605.20公顷、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300.41公顷。

区域交通:至2030年形成“一纵三横”的高速路网,其中“一纵”为在堰口设有下道口的德上高速;“五纵五横”的骨架公路网布局,其中“纵二、横二”则分别为G237(现状S203)及X020

县域中心镇发展指引:堰口镇是全国重点镇,应依托区位、商贸、工业和特色农业优势,在集聚人口、扩大就业、带动农村地区发展等方面不断创新发展,为其他小城镇的发展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建设成为县域中北部地区工业强镇、商贸重镇。

3、寿县十三五交通规划解读

规划2016-2025年规划形成“五纵四横”寿县骨架公路网布局。

纵二:郝圩~八公山~寿春~窑口~堰口~安丰~茶庵~三觉~东桥公路。功能定位:县域重要的南北向骨架公路,沟通县城和县域次中心安丰镇以及沿线共7个乡镇;重要的南北向出口道路,北至淮南,南通六安;通往八公山景区的旅游道路;寿县高铁站客流的集散道路。

横二:庄墓~大顺~瓦埠~陶店~堰口~安丰塘~板桥~迎河公路。功能定位:沟通了大顺、瓦埠、陶店、堰口、安丰塘、板桥六个沿线乡镇;有机串联了小甸、瓦埠古镇、瓦埠湖、安丰塘等特色景点;联接瓦东、瓦西地区的重要道路。

4、寿县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

2020年,使寿县工业经济形成“三园八区”的发展格局,成为淮南市新型工业化的后发优势区,打造淮南工业新增长极,合肥经济圈重要工业制造基地,大别山片区和淮河流域片区工业带动脱贫致富的示范区。

堰口镇工业集中区:重点发展席草制品和席草工艺品制造等产业,推进与板桥合并搬迁至德上高速公路出口区域,突出产业重点方向,培育产业特色。

5、瓦埠湖岸线综合整治规划(2017-2030年)

涉及与堰口镇有关范围:马厂村、江黄村、红桥村、八沟村、许寺村。

旅游发展格局:堰口镇位于特色文化旅游组群内。以陶店回族乡民族特色产业镇与瓦埠千年古埠湖滨特色产业镇为发展核心,依托 S320 跨湖通道强化与小甸重点镇组团、堰口重点镇组团、大顺组团的联系,以民族文化、红色文化、渔文化、水文化等为载体,推动特色文化旅游组群发展。瓦埠湖岸线综合利用专项规划在对生态控制提出要求的前置条件下,实施“一带一区”发展战略,鼓励环湖乡镇错位联动发展,培育鲜明的特色产业,推动环湖全域旅游新发展。

6、堰口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镇域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主要分布在镇区和村庄建设点,规划近期(至2020年)确保所有建设项目均位于允许建设区范围内。

7、寿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优化“两新两带”县域空间布局,加快推进“五星多点”,全力将安丰、迎河、正阳关、堰口和小甸五个综合实力较强的城镇打造成为县域明星城镇;培育、整合、提升一批各具特色的乡镇,推动城乡联动发展、融合发展、一体发展。

项目库内容:农产品物流网点建设(2019-2020年),新建集农产品仓储、物流、交易为一体的小型农产品集散基地,配备必要的烘干、冷藏、初加工等配套设施。

瓦埠湖乡村生态产业带(2018-2022年),由瓦埠湖开发区管委会牵头环湖各镇,利用江淮大运河水利枢纽工程契机,沿湖布局生态循环农业主导的现代乡村产业,发展农村旅游、康养休闲、商贸文教、物流加工等业态,重点布点特色产业镇、田园综合体、现代农庄、种植园、养殖园、观光基地等乡村产业振兴平台,寻找特色优势产业,打造全产业链,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安丰塘(芍陂)生态文化农旅产业带(2018-2022年),以陂塘为核心,以历史为主线,以文化为灵魂,发掘“中国芍陂”的“核心元素”和“内在精髓”,应用现代性“大文化”理念,向世人讲述千年芍陂的治水成就和人文轶事,以此来提升芍陂的品牌效应,扩大芍陂的社会影响力,形成芍陂文化的软实力。构建一心、二特、三区、四馆、五多点的空间布局和文化芍陂物质、精神、行为、制度建设四大体系,做大做强芍陂春秋两季的祭祀活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芍陂文化旅游体验产品体系。

三、   现行总体规划评述

1、现行总体规划主要内容

寿县堰口镇总体规划于2006年编制,规划地域包括堰口镇行政管辖范围,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规划期限:近期2006-2010年,远期2010-2020年。

(2) 城镇性质:寿县中部区域的中心城镇,以发展商贸轻工、副食加工、水产养殖为主的综合服务型城镇。

(3) 城镇规模:2010年镇域人口规模为:6.63万人,镇区人口1.43万人;2020年镇域人口规模为:7.85万人,镇区人口2.33万人。

(4) 城镇发展方向:控制城东、南北适当、重点向西。

2、现行总体规划实施情况

上版总体规划对堰口镇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堰口镇逐步走向布局合理、规范化建设的轨道,其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城镇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按照规划严格控制,各项建设有序地进行

在规划建设管理中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一书两证”制度,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强化城镇土地集中统一管理,保证规划的有效实施,为日后申报全国重点镇打下夯实基础。

(2) 城镇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明确镇域空间结构及发展重点、产业布局,拉开镇区发展框架,旧镇脏、乱、差的状况得到基本治理;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日臻完善,城镇集聚能力不断增强,城镇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3、现行总体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行总体规划对城镇建设具有实际的指导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形势和交通环境的变化,城镇发展方向和用地的安排已不能适应堰口镇经济发展的需求,究其原因:

(1) 镇区向西聚集的规模未能按照设想发展,人口规模与发展预期相差较大;

(2) 锦绣工业园区位于上版规划工业园区北部;

(3) 虽然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未达规划预期,但公共服务设施基本满足现状镇区需求;

(4) 外围路网为拉开框架,锦绣大道、大光大道未依据支渠路修建,存在错位相交,内部道路建设速度缓慢,尚未形成较完善的路网体系。

四、   规划编制必要性分析

1、寿县行政区划调整

国务院国函[2015]181号、206号文件先后批复同意安徽省调整铜陵市、六安市、安庆市、淮南市部分行政区划,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调整安庆市铜陵市六安市淮南市部分行政区划的实施意见》(皖发[2015]29号)。意见提出:本次行政区划调整在淮南市层面有利于城市规模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培育壮大中心城市;有利于发挥城市辐射作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在寿县层面不仅有利于发挥城市辐射作用,促进寿县协调融合发展,更会在基础设施、资源共享、互补发展、生产要素、创新创业、平台打造、旅游一体化等方面为寿县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对于全面提升寿县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具有巨大推动作用。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47条指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组织编制机关方可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修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其中就有因行政区划调整需修改规划的,而此次寿县整建制划入淮南市,便是堰口镇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2、构建新型城镇化总体发展框架、增强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国家新型城镇化对城镇发展提出新的理念与要求,堰口镇在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等方面都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对堰口镇城镇化策略进行调整与优化,充分释放新型城镇化蕴藏的巨大内需潜力,为堰口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持久强劲动力。

3、适应区域发展环境变化的需要

“十三五”规划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长江三角洲城镇群发展规划等政策确定与实施,堰口镇迎来跨越式发展的最佳时期,有必要重新审视和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把握和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调整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

4、培育和建设美丽特色产业镇的需要

发展美丽特色产业镇,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平台,是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有利于推动堰口镇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动能转换,有利于充分发挥堰口镇城镇化对美丽乡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堰口镇在此要求下,需重新定位,寻求发展,充分挖掘自身内涵,凸显小城镇特色。

5、符合寿县县城总体规划对堰口镇提出新的发展方向的需要

寿县县城总体规划对堰口镇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堰口镇应在城镇性质、功能定位、人口规模、用地规模、交通布局、产业协作、生态建设等多方面符合上位规划的要求,在镇总体规划中应充分体现上位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理念。

6、满足全国重点镇发展自身诉求的需要

    作为全国重点镇的堰口镇,现状城镇体系不合理,镇区整体发展速度缓慢,不利于城镇突出发展重点,中心镇区现状聚集能力较弱,同时也制约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随着道路交通体系的发展完善,新时期面临着协调城乡经济、土地、环境、空间结构形态及配套设施等问题,迫切需要修编总体规划。

五、   规划编制主要内容

1、研究和确定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战略目标和发展策略,为城镇功能组织和空间布局,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

2、随着道路交通系统的不断完善,在新的外部发展条件下,确定中心镇区发展框架,优化空间布局和功能结构。

3、优化镇域及中心镇区的综合交通体系,突出交通对城镇发展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增强城镇的对外辐射功能。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综合服务能力,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5、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文化资源,通过对城镇形态、自然形态、历史文化、景观的有机结合,营造良好的物质空间环境,突出城镇文化特色,提高城镇品味。

 

 

第二章      镇域概况

一、        区域概况

堰口镇属淮南市寿县,东连陶店乡,西接安丰塘镇,南靠保义镇,北邻窑口镇203省道穿境而过,德上高速南北穿境而过,镇域西南侧高王村设休息驿站,高速下道口位于镇域南部约15公里处,交通区位优越。

 

二、        自然条件

1、地质

堰口镇受秦岭纬向构造控制,位于徐淮坳陷之南,为大别山断褶区几个不同性质构造单元的复合地带。地层属于华北地层区,蚌埠地层小区,属南型北相地层。地层主要出露太古界五河群,元古界青白口系、震旦系地层,古生界寒武系大部分地层;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三迭系、侏罗系、上白垩系等地层缺失或未露于地表;而下白垩系、上第三系地层,由钻探揭示覆于广泛分布的第四系之下。太古界五河群为混合片麻岩类。地表少量出露黑云角闪片麻岩,为区域变质岩相。元古界青白口系属海相碳酸盐,碎屑岩相;震旦系属海相碳酸盐和碎屑岩相。古生界寒武系属浅海碳酸盐岩相。中生界白垩系属河湖碎屑岩相。新生界上第三系属第四系之下,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厚度大于140米;第四系属现代河湖相,山坡积相。岩石除松散堆积外,其余为沉积岩和米质岩类。区地质构造处于南华亚板块和北华亚板块碰撞边界附近,其东邻太平洋板块的碰撞带—郯庐深大断裂带。该区板块多东西向构造。

 2、地貌

堰口镇处于江淮间北部,地形东南高,西北低,属低岗地带。地面高程21--27米,相对高差在5米以下。小地貌呈韵律起伏状排列,可分为岗、塝、冲三种农田地貌。

3、气象

堰口镇地处淮河流域中段南侧,为华北气候区,华中气候区的中间地带,属亚热带北缘季风性湿润气候类型。各主要气候要素的变化均呈单峰型,有冬夏长、春秋短,四季分明的特点。历年平均气温15.5℃,雨量充沛,历年平均降水量965mm,无霜期长(218天),年均绝对湿度为16.0百帕,年均相对湿度75%,适应多种农作物生长。常年主导风向为东风,夏季为东南风,平均风速为3.30/秒,大风次数最多为三月份,最少为十二月份。七月份最热,月平均温度为28.2℃,极端最高温度为40.4℃;一月份最冷,月平均温度为1℃,极端最底温度为-24.1℃。堰口镇冻土多发生在十一月至次年三月,冻结深度多数年份69厘米,最大冻结深度18厘米,对农作物生长影响不大。

4、水文和水文地质

安丰塘地处堰口镇西南侧,坝顶高程由29.0米逐渐加高到31.0米,设计兴利水位29.0米(短期兴利水位可达29.5米),防洪水位29.5米。

堰口分干渠由安丰塘北堤引水向北穿越中心沟,经堰口镇至窑口镇长20.5公里。设计灌溉面积12.4万亩,设计流量8.2立方米/秒。渠上各类放水口64处,其中支渠有堰呗、城南、王奬、李大圩、窑口5条,计长39.5公里。

5、矿产资源

现已探明矿产包括钾长石、石灰岩、白云岩、大理石、紫砂页岩、粘土、磷矿石等。

6、历史地震及地震设防烈度

寿县地区自公元294年有记载以来,共发生地震19余次,其震级从未超过里氏5级,因此未造成较大震害。但周边地区震害波及不容忽视:1652323日霍山6级地震和1917124日霍山6.5级地震,六安市包括堰口镇普遍强烈有感,并有民房倒塌,又1668725日山东郯城8.5级地震,本市地震烈度均达6度以上。根据国家地震局1990年颁布的地震烈度区划图规定,寿县范围内一般民用建筑采用6度设防标准。

 

三、        社会经济发展   

   1、人口及行政区划

堰口镇镇域面积125.3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135个自然庄;2017年底,堰口镇镇域户籍总人口共计64802人,常住人口57749人,其中镇区人口15400人(含魏岗村、大光社区、高王村部分人口)。

     2-1    2013-2017年堰口镇镇域人口统计一览表

 

镇域总人口(人)

农业人口(人)

非农业人口(人)

回民人口(人)

外出打工人口(人)

2013

63515

58206

5309

2364

6734

2014

64126

59033

5093

2629

6814

2015

64802

59945

4870

3130

6819

2016

64757

59880

4875

3130

6927

2017

64802

59945

4857

3130

7008

 

     2、经济发展概况

1)第一产业

2008年以来,堰口镇以自身的资源特点为基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行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的区域化布局,以突显区域特色,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投资200万实施世行生态家园富民工程项目、投资138万元实施沼气国债项目、投资17万元实施生态家园示范村建设项目,切实做到节能、环保,并通过“三沼”的综合利用,改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习惯,改善了农村的居住环境,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增加了农民收入。投资2729万元实施小麦产业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实施面积2.6万亩,主要作物有:水稻、小麦、油菜、棉花等。2017年末农作物收成分别为,水稻总产48555吨;小麦总产31878吨;油菜总产906吨;棉花总产354吨。

另外,近年逐渐发展起特色养殖业,并初步形成一定规模,生猪饲养量109278头,牛饲养量1050头,山羊饲养量,19766头,家禽饲养量1129000羽;全镇养殖水面10970亩,水产品产量3400吨,其中名特优水产品达1600吨,占水产品总量的40%,绿色食品“寿丰”牌中华鳖在多家超市上架。

2)第二产业

在镇区北部规划新建堰口镇锦绣工业园,一期实施2平方公里,协议引资4.2亿元,基本实现六通一平,目前协议入园项目17家,现已入园企业10家,建成并投入使用6家,初步形成了粮油棉加工、医材、纺织、灯具等特色产业群。境内有规模工业企业五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亿元。其中远发工艺品公司生产的柳编制品全部出口,年均实现税收420万元。镇域现有规模工业企业5家,实现产值3.2亿元。

3)第三产业

堰口镇第三产业尚处在初步发展阶段,近年来正逐步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旅游观光业,建设民族特色旅游村,以农家乐和休闲体验为主题。

     3、经济发展特征分析

 经济总量增长较快,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以工业、现代农业为主,第三产业为辅;经济发展的特色化明显。

 

第三章      规划总

一、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

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5、《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6、《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7、《关于开展特色产业镇培育工作的通知》(2016);

8、《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2016);

9、《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10、《合肥都市圈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年)》;

11、《寿县总体规划(2013-2030年)》;

12、《堰口镇土地总体利用规划(2006-2020年)》及相关基础资料;

13、《堰口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14、《寿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二、   规划指导思想

1、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创新、依法治乡,紧密结合堰口镇特点,转变乡镇发展方式,不断提升乡镇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和竞争力,统筹城乡、和谐发展,加快推进堰口镇现代化进程,将堰口镇建设成为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独具特色的现代化乡镇。

2、当前,小城镇发展第一要务还是发展经济,产业支撑和集聚是小城镇发展的根本。因此,应从区域优势、利好政策、融资环境、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区域范围产业同质性等方面进行小城镇产业发展优、劣势分析,依据差异化发展原则,筛选现在具有优势、未来具有潜力的产业作为城镇发展主导产业,强调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引导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提升城镇品质,建设美丽乡村。

3、强化资源整合,合理选择城镇的发展方向,优化人口和用地的布局,逐步建立集约发展模式;加强各项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配套,为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坚实的保障;注重规划的前瞻性与可操作性有机结合、创新性与连续性有机结合、远期与近期有机结合、刚性与弹性有机结合。

三、   规划原则

1、 强化多规合一思想,促使集聚集约发展

以“多规合一”为基础思想,整合规划资源、加强规划间的协调,以空间规划为载体,寻求空间规划的协调机制,促进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空间格局的集聚与集约发展。

2、 尊重农民意愿,增强村庄规划的弹性和可操作性

以乡村振兴为目标,尊重乡村演变自然规律和农民意愿,准确把握城乡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变化趋势,根据各行政村实际情况,进行村庄布局、产业发展的动态优化。

3、优先生态建设,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高效利用资源、坚决防止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建设“两型”社会。重视保护生态开敞空间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严格遵守空间管制规划。

4、 适度超前,持续发展

规划充分考虑瓦埠湖大桥的建设,从功能定位、用地布局、道路市政、公建配套等方面,实现不同行政区域的建设统筹发展。

四、   规划重点

 1、区域发展定位

 从区域的角度审视堰口镇,应怎样突显堰口镇在周边区域包括窑口镇、陶店回族乡的核心地位,应怎样结合全国重点镇的优势,充分发挥堰口镇自身的特点,与周边城镇发生关系?

 2、城镇化发展路径

 1)区域范围内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怎样共建共享?实现区域之间城乡一体发展?

 2)如何有序推进堰口镇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产城融合?

 3)怎样结合堰口镇自身特色,架构起符合地域自然和文化背景下的城镇空间形态及景观格局?

  3、城镇空间布局

 锦绣工业园区与镇区之间怎样协调发展?功能互补?镇区内外交通体系怎样衔接?各项设施如何完善?

五、   规划期限

近期:2018-2020年;

远期:2021-2030年。

六、   规划层次与范围

根据镇域镇村体系规划、镇区总体规划和美好乡村建设规划,将堰口镇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区范围细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堰口镇域,即堰口镇行政辖区范围(约125.3平方公里)。重点在空间上落实堰口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完善镇村空间布局结构,以及市政基础、公共服务设施的共享共建,实现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第二层次:规划区范围,包括规划建成区以及发展需要进行控制的区域,规划将大光社区、魏岗村和高王村3个行政村,纳入堰口镇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统一管理,规划范围面积约41.03平方公里。

第三层次:规划建成区范围,包括堰口镇区,规划建成区用地面积3.37平方公里。

 

七、   规划技术路线

 

 

 

 

 

 

作者:寿县堰口镇政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