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党课】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化风成俗
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化风成俗
邸晓星
在谈到作风建设时,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到“化风成俗”这一关键词。今年两会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和云南考察时深刻指出:“这些年,八项规定确实是推动了根本性的变化,风气为之一新,过去积重难返的现象大部分没有了。同时要看到,有一些地方发生了松动,有一些方面还存在盲区死角,一些不良风气出现了反弹回潮。钉钉子嘛,再钉几下,久久为功,化风为俗。”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有结束日,但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没有休止符,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总结、科学运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成效和经验,继续以钉钉子精神深入推进作风建设,把党中央倡导和推动的好作风转化为日常的行为习惯,转化为全社会自觉遵循的文明风尚,进而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向上向善的社会风气,直至真正化风成俗。
一、加强理论武装,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念是本,作风是形,本正而形聚,本不正则形必散。”坚持以理论武装凝心铸魂、以坚强党性固本培元,为改作风树新风注入精神力量、筑牢思想根基,是新时代加强作风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先后开展了8次党内集中教育,每一次都以思想教育打头,都把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为重要内容。特别是今年开展的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推动全党在思想上更加清醒、在政治上更加团结、在行动上更加有力、在作风上更加坚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最根本的就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为持续深入加强作风建设破除思想障碍、注入精神动力。
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汲取党性滋养,涵养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了党性和党的作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抓作风建设,就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重点突出坚定理想信念、践行根本宗旨、加强道德修养”。党性、党风、党纪是有机统一整体,党性修养好、党性强,体现出的党风就正,遵守党纪就会自觉;反之,党性薄弱,私欲膨胀、贪图享受、怕苦畏难,体现在作风上就会出现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假作为等“四风”问题。因此,党员干部必须把锤炼党性、提高思想觉悟作为终身课题,自觉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汲取党性滋养,真正让理想信念成为心中的灯塔,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牢固树立正确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在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中厚植为民情怀,筑牢党的执政根基。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后特别是长期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只有抓住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个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坚持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就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拥护,才能不断滋养党和群众的血脉深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雷厉风行抓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贯彻落实,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这里。在制定中央八项规定之初,习近平总书记就语重心长地指出:“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适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对我们的感觉就好一点。”经过十余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中央八项规定让人民群众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我们党以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的实际行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极大巩固了党的执政根基。新征程上,党员干部要在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中深切体悟为民情怀、宗旨意识,切实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深深植根于思想中、具体落实到行动上,以“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高度自觉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筑牢党长期执政最可靠的群众根基。
二、坚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让好作风内化为“日用而不觉”的言行准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四风’是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制定实施中央八项规定为切入口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紧盯公款旅游、公车私用、滥发钱物、违规吃喝等作风顽疾,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突破,一年接着一年坚守,靶向纠治、步步深入,刹住了一些长期没有刹住的歪风邪气,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推动作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带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国家治理发生巨大变化。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抓作风建设这根弦松不得,必须坚持久久为功、常抓不懈。
要抓常、抓细、抓长,推动党员干部增强定力、养成习惯。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对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提出要求,强调各级党组织要精心组织实施,推动党员干部增强定力、养成习惯。好习惯既是好作风的体现,也是好作风形成和巩固的基石。作风建设是否取得实效、深入人心,很重要的一个评判标准就是看党员干部有没有养成自身受益、群众认可的好习惯。好习惯是养成的,更是管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拿出恒心和韧劲,继续在常和长、严和实、深和细上下功夫,管出习惯、抓出成效,化风成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纠治“四风”成效有目共睹,但也要清醒认识到,“四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容易反弹回潮,还会隐形变异,各级党组织必须扛起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把中央八项规定作为铁规矩、硬杠杠,坚决克服和纠正“小事小节论”“影响发展论”“行业特殊论”等错误认识,坚决防止不正之风滋生蔓延,引导党员干部将好作风内化为“日用而不觉”的言行准则,真正化风成俗。
要深化整治、见底见效,持续加固中央八项规定堤坝。“四风”问题具有顽固性、长期性、复杂性,纠治“四风”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警惕“歇歇脚”“喘口气”心态,以马不离鞍、缰不松手的定力持续深化纠治“四风”,不断为中央八项规定堤坝巡堤检修、培土加固。作风问题具有很强的变异性和传染性,就像病毒变异一样,常常变换花样、改头换面,潜滋暗长。有的躲进“青纱帐”、玩起“障眼法”,有的地方和部门出现了“吃公函”“吃老板”“吃下级”的现象,公款吃喝从豪华酒店、内部食堂转向了私人会所、偏远的农家乐;有的利用电子红包、快递变相送礼收礼;有的在抓落实过程中采取无中生有、移花接木、指鹿为马等手法,导致基层减负的成效大打折扣;等等。只有坚持科学精准纠治“四风”问题,深入研究新弊和旧弊之间的演变规律,治理新弊的同时盯紧旧弊,根据“四风”问题演变的规律动态调整整治方案,将“当下改”和“长久立”相贯通,深化整治、见底见效,以改革精神、严的要求持续加固中央八项规定堤坝,才能一步步实现弊绝风正、海晏河清。
三、坚持向制度建设要长效,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制度是巩固作风建设成果的有力保障。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制度机制管长远、管根本,最可靠也最有效。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显著成效,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是一条重要经验。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党中央不仅制定并不断修订完善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实施细则,还相继制定修订《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规章制度,并在制定修订《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时,也把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要求纳入其中,使党的作风建设的制度体系日臻完善。与此同时,党中央还坚持从严强化制度执行,从严监督执纪,对顶风违纪行为严查快处,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传导到党的建设全过程各方面,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形成和发展。
坚持把查处问题同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促进治理贯通起来。让好作风成习惯成自然,就要扎紧制度的笼子,擦亮监督的探头,引导党员干部养成在纪律的“聚光灯”“显微镜”下工作生活的习惯,真正把外在约束力转化为内驱力和自制力。要坚持查找问题和深化改革相统一,既对“四风”问题的各种表现该纠正的纠正、该禁止的禁止,又要从问题入手,抽丝剥茧、查找根源,深化改革、破立并举,与时俱进推进制度创新,改进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完善从严管理监督干部机制,健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容错纠错机制,落实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健全正风肃纪反腐常态化机制,既治标又治本,提高管党治党的精准性、实效性,从制度上不断巩固作风建设成果,确保公权力始终在正确轨道上运行,推动形成鼓励进取、担当作为、清正廉洁的良好政治生态。
坚持纠歪风压邪气,以风腐同查同治阻断风腐交织链条。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互为表里、同根同源。不正之风滋生掩藏腐败,腐败行为助长加剧不正之风,甚至催生新的作风问题。我们党通过反腐败、除毒瘤,及时整治腐败变质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警醒广大党员干部弄清楚哪些不能做,坚决守住作风建设的底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风腐同查同治,强调要“以‘同查’严惩风腐交织问题,以‘同治’铲除风腐共性根源”,深刻阐明了风腐的内在关联,指明了严惩风腐交织问题的方法路径,即以优良作风作引领,以严明纪律强保障,以反腐惩恶清障碍,推动形成综合施治、标本兼治的工作格局。“由风查腐”,要深挖彻查作风问题背后存在的请托办事、利益输送、权钱交易等腐败问题,并对不正之风形成震慑和警醒;“由腐纠风”,要将“四风”问题作为案件查办的“必问必核事项”,深究作风根源,坚决斩断风腐交织链条,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
四、涵养激浊扬清、盈满正气的政治文化,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
化风成俗,最终要以优良党风政风引领社风民风。党风正,则民风淳。党风不过关、不过硬,社会风气也不可能好。我们党一路走来,始终不忘初心,以铁腕纠治歪风邪气,弘扬清风正气,涵养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推动全党崇德向善、见贤思齐,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延安时期,我们党以“延安作风”带动陕甘宁边区形成“十个没有”的新风尚,最终打败“西安作风”,取得革命胜利。新时代以来,中央八项规定激浊扬清,把加强作风建设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等结合起来,广大党员干部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潮侵蚀,带头弘扬新风正气,带动全社会敦风化俗。破除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习,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理念深入人心,高额彩礼、厚葬薄养等现象逐渐减少,讲排场、比阔气等不良风气和不理性、不文明消费习俗逐步破除,“光盘行动”、垃圾分类、绿色低碳成为生活新风尚,社风民风明显改变。历史和实践证明,只有扬正气、树新风,纠歪风、压邪气,立破并举、扶正祛邪,才能政通人和、海晏河清。
激浊扬清、移风易俗,党员领导干部要当标杆作表率。“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中以“风”与“草”的比喻阐明领导者的德行对普通百姓的示范作用。社会风气的形成,主要是自上而下的教育引导、示范教化,体现的是特定时代的主流价值导向。中央八项规定制定实施之初,习近平总书记就鲜明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说到的就要做到,承诺的就要兑现,中央政治局同志从我本人做起。”十几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身教作示范、用行动发号令,把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体现在治国理政的各方面,将勤俭节约、务求实效贯穿国内考察和国外出访活动全过程,为全党树立了标杆、作出了表率。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之所以取得显著成效,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坚持自上而下、以上率下。新征程上,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当好旗帜和标杆,对作风建设认识高一阶、学习深一层、实践先一步,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带头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洁操守,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遵纪守法,自觉同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作斗争,做良好政治生态和社会风气的引领者、营造者、维护者。
崇廉尚俭、见贤思齐,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思想的力量更深层,文化的自觉更持久。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仅扫除了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更带来了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的重塑。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从纪律约束、制度落实走向化风成俗,逐步形成向善向上的氛围,必须不断涵育廉洁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自觉,引导党员干部自觉抵制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蚀。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形成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要引导党员干部传承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弘扬勤俭节约、务实为民的红色家风,引领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文明和谐的浓厚氛围,以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引领涵养正气充盈的社会生态,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汇聚更强大合力。
(作者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一审:郑昱彤
复审:陈媛媛
终审:陈爽 安玥格
来源:《党课》2025年7月·上半月
欢迎分享转发到您的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