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专题报道 > 归档专栏 > 中共党史学习教育专题 > 特支风采

用声音描绘那面“手绘的党旗” ------纪录片《惊涛》配音侧记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AHTV 发布时间:2022-06-26 08:05 字体:[  ]

用声音描绘那面“手绘的党旗”

-------纪录片《惊涛》配音侧记

“这是一面手绘的党旗,仿俄共旗帜的式样,上面画着斧头和镰刀。曹蕴真屏住呼吸,将党旗贴在墙上。如豆的灯光在寒夜里照出一片光亮,曹蕴真对着党旗,庄严地举起了右手。”这是纪录片《惊涛》上集《星火湖畔》中的一段解说词。在担任解说任务后的那段日子,片中再现的画面时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甚至在梦中我都能背出完整的字句,甚至我可以看得见那些革命先烈凝视党旗的庄严神情。


当得知历经无数次的修改,《惊涛》终于要播出时,我忽然感到一种淡淡的不舍。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其实在声音创作的那些日日夜夜,片中的革命者曹蕴真、方运炽等早已活在我的心中,他们既是给我们带来幸福生活的革命先烈,也是一群坚定革命信念的年轻人,我在说着他们的青春、他们的理想、他们的奋斗精神。我想把这些百折不挠、充满人格魅力的年轻人介绍给大家,我想用我的声音描绘出我心目中百年前在我们身边升起的那面“手绘的党旗”。

当然解说工作只是纪录片创作中的一个环节,无论我有着怎样的感动和创作设想,都必须符合导演的整体构想和纪录片解说在当下的审美规律。当导演韩波决定我来担任本片的解说并找到我时,其实是又给了我一次再创作的机会。从2019年解说纪录片《刘铭传在台湾》到2020年解说庆祝建党百年专题片《百年壮歌》,到2021年解说中日合拍NHK版《自然绝景 谜一般的立体山水画 中国黄山》(中文配音),再到解说这部表现安徽第一个农村党组织建立的《惊涛》,我与安徽广播电视台这群被称为“纪录片淮军”的优秀纪录片人并肩作战。和韩波导演以前并不相识,可是他给予了我极大的信任和创作空间。唐娟娟导演算上本次已经是第三次合作了,这位才情卓然的女导演也给予我极大的鼓励和帮助。

《惊涛》讲述了百年前发生在寿县的安徽第一个农村党组织的革命故事,收看人群主要是各地党员和各行各业的年轻人,我们决定把解说者设定为与那群年轻的革命者同行的战友。这也是遵循了北京沐肆州王同老师(《舌尖上的中国》的声音设计)提倡的解说要向“讲述人”向“角色语言”转化。

作为解说,接下来就是如何生动讲述那些真实发生的故事。让这些隐没在岁月深处的人和事立体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提到“观众”两字,就必须说到纪录片解说和我日常演播小说的不同考量。在演播长篇小说时,我面对的是“听众”,我会把我看到的想到的而听众不知道的看不到的讲述的清清楚楚,很多地方会有不同程度的渲染甚至夸张地表达。而纪录片是有画面、有音乐、有各种音响,解说只是其中的一种声音。那么解说时就不能总想着表现自己的声音,而是用声音去做一种配合,完成解说声音和整体的和谐统一。

配音过程是愉快而顺利的,这得益于本片的解说词出自我省著名作家、总撰稿潘小平老师。在拿到《惊涛》文稿时,导演要求我先出一版声音,以便做画面的编辑。通常情况在还没有看到画面时,解说主要依据的是对文稿文字的理解。潘小平老师是著名的散文作家,她的文字在我看来流畅而优美,也使我增强了表达好文稿的信心。王同老师曾说纪录片解说是不可以轻易“起范儿”的,比如不能一见到形容词就憋不住的抒情,到处都是重音表达。可是当我看见文中很多对环境描写的优美的文字时,还是忍不住做了一些适度的放飞,比如:“此时的瓦埠湖岸,芦花开了,一望无际,仿佛1923年深冬那漫天飘舞的雪花。”因为我看到的不仅仅是对当时环境的描写,我感同身受的是主人公们那种革命的浪漫主义情怀,这和革命者随时可能牺牲的惨烈悲壮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更彰显了这群“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这些文字在片中有很多处,在表达时我结合着对画面、音乐等的理解,不动声色地念着,却难掩内心激动的心情。


在创作《惊涛》的同时,我还在同时演播另外两部长篇小说,这就要求我必须保持好状态,因为不同的表达方式多多少少会相互影响,我甚至感觉到了一种困惑和瓶颈的感觉,但一直咬牙坚持着。我的努力没有白费,为了记录工作状态,我发了一些视频号,没想到李野默先生看到后给我发了几十段语音,提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这是我这段时间工作一个巨大的动力。李野默先生是原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导演、全国最受听众喜爱的小说演播艺术家,也解说了很多纪录片,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平凡的岁月》、《静静的顿河》、纪录片《问道楼观》等。他给予了我极大的鼓励和肯定,但是也就发声方法和表达谈了自己的看法,野默先生坚持不要我喊他老师,希望我们可以共同探讨。其中他谈到一个最重要的词:感受。而能否感受到和如何表达好感受到的东西,也是纪录片解说一个重要的突破口。我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老师的观点。

在听了我的一些音频后,野默先生问:“你呢?我没有听到你的存在。”先生说的“你”指的是没有听到我的态度和感受,如果没有“你”,那为什么要你来播呢?一语惊醒梦中人,我忽然意识到我是认真努力了,但是又努力错了方向。先生说,要把自己感受到的真实的表达出来。是“你”在说,而不是你替作者说,作者要说的在文字里都说了。不仅仅要理解作品,还要去感受作者说的内容。“当然基本功也是需要的,如果你吐字发声尚过不了关,不能流畅的表达,也很难去表现你的感受。语言表达不是不需要表达美感,但是不能表现外在的那个你,如果你只想着个人的魅力,个人的声音如何浑厚,那你一定是没有魅力的。但是不想着个人魅力,却不能不想着自己的感受。”

所幸的是我接受和理解了先生的观点,在接下来进行《惊涛》解说时,我尽可能对文字加深理解,更重要的是深入研究文字背后表达的意义。我力争做到让片中的革命者在我的心中活起来,更要求自己融入那段血与火的岁月里。于是我解说的内容就不仅仅是一个个方块文字,而是那些真实发生过的有血有肉的人和事。 这些功课我不仅上班时去做,甚至在上下班的路上、睡觉时都不敢忘记自己正在进行的语言创作。

当然,录制过程中还是有一些遗憾的,一些尚不成熟的表达因为疫情和其他原因,没有再次录制的机会了。我和导演们进行过坚决的“斗争”要求重录,导演们坚决地告诉我已经很好了没有时间了。最初的录音加上不断修改的补录形成了最后的声音。不过很庆幸这些补录的声音并没有因为录制时间不同和录制环境不同而对片子总体造成影响,还是保证了完整的视听效果。

回顾声音创作的过程,在写稿时由于没有及时存盘,二次敲字颇费了一些周折,这也提醒了我做任何事情都要严谨认真,这也是我在解说时要坚持做到的。当然在声音创作中,我最大的收获还是心灵受到了一次彻底的洗礼。青春的革命者让我有机会先于观众走进了他们革命生涯,能够解说《惊涛》于我与有荣焉,我希望那面“手绘”的党旗永远高高的飘扬,更多的年轻人可以更加坚定革命信仰。

作者简介

郭伟,安徽广播电视台音乐广播主持人,三次获得中国广播奖一等奖、安徽广播电视播音一等奖;广播作品近三年连续获得安徽广播电视文艺奖一等奖。代表作:演播长篇小说《开国前夜》(国家广电总局优秀网络视听节目及专项资金支持)、解说纪录片《刘铭传在台湾》(广电总局优秀国产纪录片奖、全国十大最受市场欢迎纪录片、中央档案馆永久收藏、安徽新闻奖一等奖、全网收费点击量4000万)、解说《百年壮歌》(安徽新闻奖特别奖)、解说《红色故事汇(安徽篇)》(中央组织部特别奖)、《血与火的岁月》(安徽省五个一工程奖)。

特别声明:本文为安徽卫视·ATV客户端海豚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安徽卫视·ATV客户端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