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十四五”将加快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发展

发布时间:2022-08-11 17:17 信息来源:寿县科技局 浏览次数: 字体【  
 

 

寿县“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时期,也是寿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时期。寿县“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根据《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主要阐明全县工业发展现状、发展环境、总体思路、重点产业发展与布局,提出了重点任务与保障措施,是未来五年全县工业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宏伟蓝图。

一、

“十三五”寿县工业发展现状

 

“十三五”期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寿县始终坚持“工业强县”基本方略,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工业总量稳步增长,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平台建设逐渐完善,工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一)发展成就

1.工业基础更为巩固

规上工业总产值由2016年130.9亿元增至2020年183.26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由2016年22.3亿元增至2020年34.2亿元,年均增长9.7%,高于全市4个百分点,连续三年增速在全市两县五区中排名第一。企业发展质量效益稳步提升,2016-2020年,规上工业企业净增72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净增15家,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达17家。工业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2018年荣获全省制造业发展增速“十快县”称号,2019年入选安徽县域产业竞争力十强榜单,成为省农产品加工“五个一批”工程20强县之一,绿洲森工进入农产品加工强企名单,八公山豆制品进入全省第一批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2.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通过引入新装备、新工艺,技改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五年累计完成技改投资额达113亿元,2020年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较2016年增加10个百分点,传统产业内涵式发展态势愈加显现。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十三五”期间产值保持两位数增长,2020年战略性新兴企业达33家。博美奥齐、蓝煜电子建成投产,众霸新材料、中腾汽车、联基电子、万朗家电等项目建成投产进规,成为寿县工业发展新引擎。

3.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全县工业发展在追求“规模、总量”的基础上,践行“创新、质量、绿色”的新理念和新要求,企业发展活力持续释放。“十三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保持两位数增长,2020年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达29家,较“十二五末”增加2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共有25家,“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在规上企业中占比达10%以上。2020年全县14家企业获得21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7家企业获国家级“两化”融合贯彻体系认定。春升新能源被认定为国家“绿色工厂”,华祥食品、八公山豆制品通过市级绿色工厂认定。

4.区域合作成效凸显

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步伐加快,寿县经开区与合肥市结对合作持续强化,新兴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2020年新桥国际产业园签约长三角及合肥产业转移项目30个,总投资近60亿元。恒大、恒泰、海大等世界500强和上市企业相继入驻园区,荣膺“2019安徽省投资环境十佳开发区”荣誉称号。寿县与蜀山合作共建成果不断涌现,环保新材料、智能家电及配套、汽车零部件等产业快速发展,2018年荣获省合作共建园区考核第二名。

(二)存在问题

在取得一些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未来五年寿县仍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产业结构调整的窗口期和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期,工业发展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工业发展后劲有待提升

传统产业占比仍然偏高,新兴产业竞争优势尚未形成。2020年传统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79.46%,在173家规上工业企业中,农副产品加工类企业达69家,占比达39.8%,新兴产业领域企业数量较少。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等产业在空间布局上依旧较为分散,“低小散”现象较为突出,产业发展规模效益有待提升。大工业项目、高科技项目、带动性强的项目偏少,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图1 2020年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占比图

 

2.产业链、价值链有待延伸

产业链有待健全,汽车零部件、家电及配套、电子信息等产业在上游供应链环节较为薄弱,企业普遍缺乏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多从外地采购,本地缺乏相应配套企业,下游整机制造、成品生产等环节缺链断链。传统产业发展尚未摆脱“低准入门槛、低水平扩张、低成本优势”的传统路径,农副产品加工业仍以粗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和品牌知名度不高,纺织服装产业以代加工为主,缺乏自主品牌,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多处于“高端领域、低端环节”,自主研发和设计产品较少,整体竞争力不足。

3.平台承载能力有待增强

新桥国际产业园、寿蜀现代产业园和寿县工业园面临物流、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较为匮乏的局面,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亟需引进和培育。新桥国际产业园和寿蜀现代产业园中商贸综合体、学校、医院等生活配套水平有待提升,寿县工业园九龙—双桥拓展区路电管网等基础设施亟待健全。寿县工业园运营管理体制有待完善,社会性事物管理极大分散园区在招商、企业服务等主责主业上的精力,导致对优秀项目的吸引力偏弱,部分企业在本地根植性不强,存在外迁风险。

二、

寿县“十四五”工业发展环境

 

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新冠疫情影响广泛深远。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安徽高举制造强省、民营经济、数字经济三面大旗,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积极参与G60科创走廊建设,淮南市着力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长三角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重要节点城市,未来五年,寿县工业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

(一)发展机遇

1.科技创新孕育发展新动能

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先进技术迅速发展,科技创新速度加快,新兴技术价值将不断在新的应用场景中得以体现。新技术的发展将助推寿县农副产品加工、轻工及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升传统产业智能化水平。同时,大数据、5G等新兴技术和传统产业的融合,将会催生出智能制造、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城市、智慧医疗等新兴产业、行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2.长三角一体化蕴含发展新机遇

商合杭高铁全线贯通,寿县经开区平台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有利于寿县积极推动长三角先进地区的信息、技术、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流入,强化与长三角先进地区间的分工合作和产业配套。2020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促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为寿县引进优质项目,与沪苏浙地区共建产业转移承接平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提供政策支持。

3.市场需求扩张催生工业发展新优势

“十四五”时期,国家将着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持续扩大内需,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电商、直播、移动支付等新兴商业模式兴起将进一步激发消费者个性化、绿色化、健康化消费需求,有助于寿县农副产品、纺织服装等消费品工业嫁接我国庞大的市场消费体系,开展产品升级和品牌打造,挖掘国内市场消费潜力,塑造工业发展新优势。

4.合淮产业走廊建设提供发展新契机

2019年5月合肥市政府和淮南市政府联合印发《合淮产业走廊发展规划(2018-2025)》,有助于寿县依托新桥和寿蜀两大园区,承接合肥白色家电、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等产业转移,高标准对接合肥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提升寿县产业发展水平。安徽自贸区合肥片区建设高效推进,为寿县谋划安徽自贸区(寿县)联动片区建设、推动优质农产品和纺织服装产品进一步拓宽市场提供重要支撑。

(二)面临挑战

1.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挑战

受单边主义影响和新冠疫情的冲击,全球市场秩序遭遇挑战,全球范围内产业链供应链运转较为脆弱,发达国家掀起制造业回流运动,严控产业、人才和技术的外流,各国协调合作与博弈竞争并存。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产业总体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位置,自主创新能力偏弱,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寿县传统产业转型处在爬坡期,新动能培育不足,严峻的外部环境使寿县在承接高端产业、人才和技术转移,增强创新能力,培育工业发展新优势、新动能方面面临较大压力。

2.应对大城市“虹吸效应”的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一些大城市在产业基础、创新实力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具备领先优势,“虹吸效应”较为明显,推动先进技术、高端人才等优势资源的不断聚集,长丰、庐江等周边城市发展速度加快,使得寿县在引进技术、留住人才等方面面临更多考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增强自身竞争力过程中也面临更多压力。

3.应对特色产业支撑不足的挑战

“十三五”期间,寿县立足自身农业基础,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特色产业,但与周边县区相比,产业同质化现象较为明显,在深加工水平、科创实力、配套服务和企业竞争力方面也处于相对劣势。寿县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增长动能略显不足。未来五年,寿县与其他县域城市在新兴产业、资金、高端人才等方面的争夺更加激烈,亟需转变产业发展思路,在巩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特色产业的同时,大力培育电子信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业发展新动能。

三、

指导思想、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淮河经济带等战略机遇,以融入合肥都市圈为主攻方向,深度参与合淮产业走廊建设,推动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电子信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十四五”期间将寿县打造成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合淮产业走廊重要增长极和合肥都市圈产业配套发展示范区,形成产业定位清晰、比较优势明显、集聚效应突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二)发展定位

——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强化寿西湖农场、正阳关农场载体支撑,发挥寿县迎河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安徽瓦埠湖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新桥农产品加工园等平台作用,提高粮食精深加工、畜禽水产养殖加工、地方名优农产品加工三大产业链,做大做强八公山豆制品、板桥草席、瓦埠湖银鱼、皖西白鹅、寿霍黑猪等农业原产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重点建设面向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绿色米仓、地标肉库、特色渔行”,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

——合淮产业走廊重要增长极。以新桥国际产业园为桥头堡,谋划与合肥市共同成立新桥空港经济示范区建设运营平台,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电子电气和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空港经济,打造合淮产业走廊重要增长极。推动建立与安徽自贸区合肥片区的制度衔接、产业承接、服务配套,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创新,致力发展成为安徽自贸区(寿县)联动片区。

——淮南市战新产业发展高地。依托新桥国际产业园和寿蜀现代产业园,立足毗邻合肥独特区位条件,发挥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优势,以承接合肥及沪苏浙地区高端产业转移为重点,积极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畅通与长三角先进地区的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流通渠道,构建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发展体系,形成在全市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战新产业发展高地。

(三)发展目标

坚持制造强县战略,以产业链现代化、创新链自主化、供应链适配化为主线,走创新驱动、外向带动、错位竞争、链式集聚、项目为王的工业经济新发展路径。力争“十四五”期间,寿县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工业总量在全省各县中位次持续提升,在长三角产业一体化发展格局中发挥的作用更加突出。

——工业实力迈上新台阶。力争到2025年,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8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68亿元。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0.5%,工业实力稳步增强。

——产业体系实现新优化。力争到2025年,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0%,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寿县工业发展新增长点。

——科技创新取得高成就。力争到2025年,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5家,新增省级技术示范企业和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各5家,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两化融合得到新提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全面渗透,“机器换人”步伐加快。力争到2025年,新增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5家,新增省级“智慧工厂”“数字化车间”各5家,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

——绿色发展达到新水平。工业污染源得到有效治理,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完成省市下达任务,一批“绿色工厂”建设完成,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四、

发展布局

 

立足现有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加速产业和项目集聚,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核心竞争力,着力构建“两核一特多点”的工业发展空间格局。

(一)两核:新桥国际产业园和寿蜀现代产业园

1.新桥国际产业园

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安徽自贸区、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建设等战略机遇,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电子电气产业。依托地处空港示范区优势,推动中腾汽车零部件、恒大新能源等企业面向江淮、蔚来拓展合作,发展高端汽车配套产业。积极发展为京东方、长鑫电子等企业做配套的电子设备配件产业。支持新桥国际产业园积极推动安徽自贸区(寿县)联动片区建设,加大外资引进力度。力争到2025年,将新桥国际产业园打造成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核心区、合淮同城化先行区。

2.寿蜀现代产业园

提质发展环保新材料、智能家电及配套、汽车零部件等“新电汽”产业。依托启格包装等企业,积极发展复合化、智能化、集成化、绿色化环保新材料。依托华旦、赛畅等企业,布局发展压缩机、注塑机、电源板等家电核心部件。鼓励园区汽车零部件企业积极拓展与江淮、安凯等汽车企业合作。谋划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紧抓合肥打造数字经济高地机遇,大力招引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依托中铁四局装配式生产制造基地项目,逐步发展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力争到2025年,将寿蜀现代产业园打造成为合肥都市圈重要增长点和全省合作共建园区典范。

(二)一特:寿县工业园

重点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纺织服装和轻工制造产业,培育发展新能源、电子信息产业。支持八公山豆制品、华祥食品、国精粮油食品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转型发展营养品、保健品和休闲食品。支持盛华纺织等重点企业集聚发展上游纺纱、织布及服装辅料等产业,延伸发展设计、销售和品牌运营等高附加值环节。积极布局新能源和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全面推动寿县九龙—双桥拓展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成寿县北部工业发展新增长极。力争到2025年,将寿县工业园打造成为县域工业经济发展主战场、城区劳动就业新平台。

(三)多点:乡镇

加快乡镇小微产业园建设,推动八公山、寿春、板桥等乡镇工业园大力发展豆制品加工、粮油加工、席草加工等地方特色产业,支持安丰塘镇依托联基电子提高电子产品配套件生产能力。强化“园镇合作”,鼓励乡镇平台积极发展与寿县经开区主导产业相关联的配套产业及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制造产业,与寿县经开区形成产业协调发展格局。

图2 寿县“十四五”工业发展空间布局图

 

五、

发展重点

 

坚持做优存量,持续做大增量。坚持制造为基、企业为本、创新驱动、品质引领、数字赋能、融合共进,着力实施“341”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3”:提速发展以电子信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为代表战略性新兴产业;“4”:改造提升轻工及纺织服装、新型建材、汽车零部件、家电及配套产业;“1”:做精做强农副产品加工特色产业,致力于打造成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

(一)提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力争“十四五”期间,寿县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四跨越”:即规模总量实现新跨越、发展速度实现新跨越、产业链延伸及核心技术研发应用实现新跨越、大型企业培育实现新跨越,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推动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和重要增长极。

1.电子信息

(1)发展现状

“十三五”期间,寿县电子信息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发展历程,产品以微波通信器件、移动通信设备、电子连接器等为主。2020年规上电子信息企业产值总计为3.2亿元,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1.7%,规上电子信息企业4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1家。

(2)发展特征

寿县电子信息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企业规模偏小。现有企业多处于低端制造环节,中高端产品缺失,研发销售“两头在外”。

图3 寿县电子信息产业链图

 

(3)发展前景

2020年以来,中央会议多次部署“新基建”,全国各地纷纷加快5G基站、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基站天线、射频等通讯传输设备发展前景巨大。同时,在5G、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下,以智能家居、智能电视、智能音响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制造业迅速崛起。未来寿县立足自身产业基础,承接发展相关电子信息制造业面临较好发展契机。

(4)发展目标

以高端化、智能化为目标,提升电子产品配套件生产能力,积极融入合肥电子信息产业链。力争到2025年,全县规上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4.8亿元,规上企业电子信息企业共10家。

(5)发展路径

立足自身产业基础,重点发展移动通信器件、连接器、光通信设备器件、电脑及网络相关元器件等产品,提高配套件生产能力。推动蓝讯电子、蓝煜电子等企业做大做强,支持产品向高端智能通信设备转型升级,鼓励企业与中科大、合工大、安工大等省内高校开展合作,共同推进5G通信设备等核心技术或产品研究。瞄准合肥“芯屏器合”产业,依托新桥国际产业园和寿蜀现代产业园,发挥地处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区位优势,积极承接合肥电子元器件、微波通信制造等产业转移,积极发展为长鑫配套的电子产品,完善寿县电子信息产业链,提升产业集聚水平。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契机,加大在昆山、上海等地招大引强力度,重点招引智能家居、智能电视、智能音响等领域企业,力争“十四五”期间,引入电子信息大型企业1-2家。

2.新材料

(1)发展现状

近年来,寿县聚力发展新材料产业,环保新材料、高分子材料、制冷新材料等细分行业领域持续发展壮大,企业主要集中在寿蜀现代产业园。2020年,规上新材料企业产值达11.7亿元,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6.38%,规上新材料企业14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3家。

图4 寿县新材料产业链图

 

(2)发展特征

寿县新材料产业链尚不健全,主要集中在中游生产环节,上游原材料供应和下游新材料应用环节缺失。新材料产业发展处于起步期,企业规模有待提高。

(3)发展前景

近年来国内电子信息、新能源、军工、航空航天等新兴行业迎来快速发展阶段,新材料需求将呈现持续增长态势,5G新材料、半导体材料、OLED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引领下,绿色环保新材料的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大。

(4)发展目标

依托现有新材料产业基础,推动新材料产业向“技术优势”“规模优势”发展。力争到2025年,寿县规上新材料产业产值达17.6亿元,规上新材料工业企业共25家,打造新材料产业集聚基地。

(5)发展路径

瞄准合肥智能家电、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需求,结合“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发展导向,以产需匹配为重点,重点引培发展功能金属材料、锂离子电池材料、OLED新材料、环保新材料等需求导向型产品,强化对合肥及其他地区企业配套支撑能力。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做大做强高分子水性涂膜材料、高分子聚酯新材料、特种包装膜材料等领域,大力扶持培育亿鸿新材料等企业发展壮大,加快亿鸿新材料产业园项目建设。依托寿蜀现代产业园,重点面向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等地区,持续招引电子信息材料、环保新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等领域企业入驻,打造新材料产业集聚基地。

3.高端装备制造

(1)发展现状

“十三五”期间,寿县积极承接长三角先进地区产业转移,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产品涉及石材加工、医疗器械、光伏设备等领域。2020年,规上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产值达5.76亿元,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3.14%。规上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共8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2家,拥有博美奥奇、春升新能源等重点企业。

图5 寿县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图

 

(2)发展特征

寿县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多集中在上游五金、钢材等初加工环节,中下游核心零部件、模块及整机组装制造企业较少。产品以石材抛光机、太阳能热水器为主,整机产品空白。

(3)发展前景

在“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指引下,新能源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发展空间巨大,依托恒大新能源项目和春升新能源等企业,大力发展以新能源电池、光伏设备为代表的新能源装备产业成为寿县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下一步重点突破方向。随着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等战略推进以及合肥轨道交通建设步伐的加快,未来农机装备、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发展空间巨大。

(4)发展目标

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以引进高端、提升配套能力为重点,推动产业链向“高端领域、高端环节”发展,力争到2025年,规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产值达到8.6亿元,规上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共15家。

(5)发展路径

推动博美奥齐、淮寿机械等企业做大做强,扩大石材加工切割设备、叉车部件等产品生产规模,引进发展上下游配套产业。立足寿县农业发展基础,紧跟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面向徐州及长三角其他地区,招引培育工程机械、农机装备等领域企业,积极推动挖掘机、装载机、小型收割机等产品配套件生产,力争引进大型整机制造企业,形成“整机+配套”产业发展格局。推动寿蜀现代产业园依托中铁四局装配式生产制造基地项目,抢抓合肥轨道交通建设机遇,积极引进制动、控制、轮轴等轨道交通装备配套企业,培育发展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顺应新能源汽车及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趋势,积极发展新能源锂电池、光伏发电系统及组件等产品,推动春升新能源扩大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灯具及光伏光电产品生产规模,围绕空气能技术,积极与浙大、安理工等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紧跟国家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政策导向,充分挖掘家用医疗器械行业潜力,扩大一次性医用喉罩、血压仪、湿热交换过滤器、牙垫等产品生产规模,延伸发展血管支架、除颤仪、血液透析机等高端医疗器械。

(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深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其他先进技术在传统产业领域的应用,实现传统产业发展“三提高”:即提高产业链完整性、提高产业集聚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1.轻工及纺织服装

(1)发展现状

“十三五”期间,寿县轻工及纺织服装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服装服饰加工、纺织、皮革箱包、席草等细分领域稳步发展。2020年,规上轻工及纺织服装企业产值达16.9亿元,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9.2%。规上轻工及纺织服装企业22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6家。

图6 轻工及纺织服装产业链

 

(2)发展特征

产业链有待健全,合成纤维、无机纤维等上游原材料供应环节缺失,生产设备多来自外购,中游成品制造以家纺、服装为主,下游物流和营销水平有待提升。服装服饰主要为代加工及贴牌生产,附加值较低,自主设计能力弱,缺乏品牌产品。

(3)发展前景

在我国纺织服装领域,家用纺织品、服装和产业用纺织品市场份额比例为12:80:8[1],体现产业用纺织品和家纺产品具备较大的发展空间。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建筑用纺织品和农业用纺织品等产业用纺织品附加值高、应用范围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用纺织品市场需求将逐步释放。在家纺产品领域,在房地产市场影响和消费升级驱动下,催生高端家纺置换需求。在服装领域,奢侈高端品牌市场主要以欧美知名品牌为主,在“快时尚”“大健康”潮流风向下,“健康、时尚、多款、少量”既是中端服装品牌抢占市场空间的营销新趋势,也是寿县服装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最应重视的因素。

(4)发展目标

聚焦产业链完善、产品创新和品牌打造,加快形成产业链完整、产品种类丰富和产品品牌知名度高的轻工及纺织服装产业体系。力争到2025年,规上轻工及纺织服装产业产值突破25.4亿元。

(5)发展路径

拓展纺织、鞋服、箱包、席草领域产品品类。在纺织领域,依托盛华纺织、汉邦日化等企业,挖掘医疗市场空间,大力发展医用口罩、医用防护服等医用纺织产品,积极招引并发展一批应用于汽车内饰、建筑、农业、高铁交通等领域的纺织企业。在家纺产品领域,推动纺织企业引入宽幅家纺面料、高档家用纺织品等生产线,重点发展床单、枕垫、羽绒被等床上用品,窗帘、布艺、毛毯等居室饰品。在服装鞋帽领域,紧跟“快时尚、大健康”潮流,大力发展运动鞋服、老年鞋服、羽绒服及女士时尚鞋服等产品,推动本地企业拓展与李宁、达芙妮、足力健等知名企业合作,积极开展代加工业务。在箱包领域,发展拉杆包、工具包、旅行箱、手提箱等产品。大力支持板桥镇发展壮大草席特色产业,鼓励企业在做大做强旅游席、沙发席等产品的同时,延伸发展各类草制工艺品。

健全纺织服装产业链,提升品牌效应。抢抓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内迁机遇,发挥寿县要素成本优势,重点面向杭州、苏州、南通和广州等地,引入纺织服装龙头企业,推动纺织服装机械、原料供给、设计研发和品牌营销等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上下游产业体系完善的纺织服装产业链。引导服装企业在关键技术、生产工艺、产品设计上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推动企业从加工“中间产品”向产出“终端产品”升级,从“贴牌加工”向“品牌经营”升级。

2.新型建材       

(1)发展现状

“十三五”期间,寿县新型建材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但产品结构较为单一,混凝土、水泥类产品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企业多分布于窑口镇、堰口镇和刘岗镇。2020年寿县规上新型建材企业产值达45亿元,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24.5%,规上工业企业共40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15家。

图7 新型建材产业链

 

(2)发展特征

寿县新型建材产业链上游原材料多依赖于外运,中游新型墙体材料、新型板材等附加值较高环节存在缺链现象,下游物流环节薄弱,导致产品运输成本较高。产品附加值较低,竞争力不高,缺乏大型龙头企业。

(3)发展前景

建材行业属于传统产业,生产过程中污染较为严重,随着环保约束的日益趋紧,新型建材行业急需加大技术改造,推动新型建材行业向绿色、低碳和可回收方向转型。同时,寿县作为农业大县,为建材行业利用农林秸秆资源发展各类板材创造良好条件。在产品方向上,我国消费市场转型升级也为新型建材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玻璃基材料、先进陶瓷、人工晶体、矿物功能材料等以新材料为重点的新型建材行业将得到快速发展。

(4)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以低碳、绿色、可循环理念为指导,积极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和装备,推动新型建材行业快速转型升级,力争到2025年,规上新型建材产业产值达68亿元。

(5)发展路径

推动建材产品升级。推动新型建材行业向轻质高强、应用领域宽、资源循环利用和使用周期无污染方向转型,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和产品附加值提升。积极引入从事玻璃基材料、先进陶瓷、工程塑料、活性炭墙体等新型建材生产的企业,鼓励本土有实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推动建材产品向装配集成、使用寿命长且无污染的方向拓展。结合寿县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林生物质材料综合利用的新型板材。

加大绿色生产工艺应用力度。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大建材产业环保生产工艺推广使用力度,引入水泥窑烟气碳捕集技术、水泥窑烟气复合脱硫技术等先进技术和预拌混凝土配合比智能自动优化控制系统、煤洁净气化等先进装备,提高建材生产清洁化水平。借力引江济淮工程建设机遇,支持企业拓展合作,强化配套生产能力,提升本地建材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3.汽车零部件

(1)发展现状

“十三五”期间,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生产汽车内饰件、汽车电路连接压片等产品,附加值较低。2020年寿县规上汽车零部件企业产值达2.6亿元,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1.4%。规上汽车零部件企业共4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1家,企业多分布于新桥国际产业园。

图8 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图

 

(2)发展特征

寿县汽车零部件产业上游研发设计处于空白,中游以车身附件产品生产为主,发动机系统、转向系统等核心零部件生产环节缺失,下游整车组装环节缺乏。汽车零部件企业数量较少,企业技术工艺水平亟待提升。

(3)发展前景

国务院办公厅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指出“以动力电池与管理系统、驱动电机与电力电子、网联化与智能化技术为“三横”,构建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技术供给体系,支持基础元器件、关键生产装备等基础共性技术研发创新”。在《合淮产业走廊发展规划(2018-2025)》中提出“在合肥空港经济区主攻汽车高端零部件研发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宏观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寿县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面临良好政策机遇。同时系统配套催生了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模块化供应,零部件企业承担起更多的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工作,整车厂商在产品及技术上越来越依赖汽车零部件企业。在恒大新能源项目入驻的背景下,有助于寿县聚力发展新能源电池产品,同时结合新能源汽车行业前景,逐步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

(4)发展目标

加快承接新能源汽车产业转移,提高本土企业配套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寿县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实力。力争到2025年,规上汽车零部件产业产值达4亿元,引进1-3家龙头企业,产业链不断完善。

(5)发展路径

推动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做大做强汽车内饰件、通用件等产品的同时,延伸发展电机、电控、减速器壳体等关键性零部件,提升零部件企业的模块化供应能力。立足新桥国际产业园与寿蜀现代产业园两大园区,重点面向合肥、金华等地持续招引发动机、变速箱、汽车电子、车身等核心零部件生产企业入驻,延伸发展上游原料加工和下游汽车服务业,力争引进江淮、奇瑞、BYD等整车制造企业,打造完善的汽车产业发展体系。支持本土企业加强与江淮、一汽、江汽等龙头企业合作关系,加快推动中腾汽车零部件等企业向一级供应商转变。瞄准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潜力,精准发力新能源汽车电池生产业务,积极为蔚来、五菱等企业提供配套支持,引培发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打造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服务强军兴军任务,支持和引导一诺电动科技等本地汽车零部件企业进入国防军工领域,提升军车零部件生产供应能力,努力实现军工经济与民用企业的相互转化。

4.家电生产及配套

(1)发展现状

“十三五”期间,寿县积极面向合肥都市圈,承接发展家电及配套产业,注塑机、空调外箱及压缩机等细分领域稳步发展。2020年,寿县规上家电生产及配套企业产值达5.3亿元,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2.8%。全县规上家电及配套企业共5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3家,主要分布在寿蜀现代产业园。

(2)发展特征

家电生产及配套产业上游研发设计环节十分薄弱,金属、塑料等原材料加工企业议价能力和利润空间不高,中游核心零部件以企业对外采购为主,本地缺乏自主制造能力,整机制造、组装等领域几乎空白。

图9 家用电器产业链图

 

(3)发展前景

合肥作为“家电之都”,家电行业实力雄厚,产业链健全,拥有美的、格力、TCL等大型企业。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合淮产业走廊发展规划(2018-2025)》均提出要发展智能家电产业。寿县毗邻合肥,区位优势突出,交通便利,为承接合肥智能家电产业转移提供良好条件。从产品及市场演进趋势上看,“十四五”时期,国内家电市场将迎来新一轮消费结构快速升级和农村市场全面普及期,智能家电行业将实现快速发展。因此,高端化是寿县家电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相关企业需要把握用户需求变化,用技术进步催生更多符合用户需求的智能家电产品,通过提升产品品质和增强体验效果赢取用户粘性。

(4)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围绕“做深、拓宽”要求,优化提升配套生产能力,持续健全家电行业产业链。力争到2025年,家电及配套产业产值达8亿元,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达15家。

(5)发展路径

强化现有家电企业配套生产能力,提高生产技术水平。鼓励万朗家电、华旦科技等企业在做大做强注塑机、压缩机等部件生产业务的同时,逐步增强变频压缩机、电机、电控组件等关键部件的生产能力。以寿蜀现代产业园为基地,抢抓省“十百千万”主体培育计划发展机遇,充分发挥靠近合肥区位优势,积极融入合肥市家电产业链,探索面向柏堰科技园等园区承接家电零部件产业链转移,大力发展白色家电产业。仿效滁州经开区先进经验,推动寿蜀现代产业园围绕智能家电上下游企业展开精准招商,打造涵盖零部件生产、整机组装的智能家电产业集群。

(三)做精做强农副产品加工特色产业

(1)发展现状

“十三五”期间,寿县农副产品加工业保持稳定发展。2020年,规上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达82.79亿元,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45.17%。规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共69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达33家,现有企业以粮油加工为主,水产、豆制品和肉制品加工类企业较少。

图10 寿县农副产品加工业产业链

 

(2)发展特征

寿县农副产品加工业产业链尚不完善,上游大豆、果蔬、畜禽和水产等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较好,中游以粗加工为主,精深加工水平有待提升,下游物流和营销体系亟待健全。产品以优质米、豆制品、食用油和冷冻肉制品为主,附加值较低,精加工产品较少,品牌知名度不高。农副产品加工业多呈点状分布于寿县经开区及乡镇,产业集聚程度偏低,企业生产规模较小。

(3)发展前景

寿县是全国粮食、油料、水产品生产百强县,农产品种植、养殖规模较大,农副产品加工业成为寿县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淮南市只有寿县被列为省农产品加工“五个一批”工程中,2021年中央1号文件中提出“立足县域布局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寿县农副产品加工特色产业发展面临良好的政策机遇。近年来,随着城市居民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和对绿色生态农产品需求的提升,消费者更加注重农副产品的营养、健康、安全等属性,私人订制农产品已成为一大趋势。此外,冷冻干燥、超高压灭菌、远红外加热、无损检测、无菌包装等现代高新技术在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工业中将得到广泛应用,能够采用现代技术装备、建立完善产品安全管理体系的企业才可能具备抵御风险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4)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立足寿县农业基础,以创新、绿色为导向,推动农副产品加工特色产业向规模化、精深化、品牌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力争到2025年,规上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达180亿元以上,精深加工能力明显提升,生产一批具备较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的农副加工特色产品。

(5)发展路径

大力发展农副精深加工特色产品。在豆制品加工领域,立足寿县大豆种植基础和品质优势,推动八公山豆制品与专业合作社、种植户有效衔接,加大优质大豆种植力度,保证大豆原料本地化;推动八公山豆制品积极与长三角速食企业拓展合作,发展速冻毛豆仁、腐乳制品、生鲜类豆制品和休闲类豆制品;依托豆腐特色小镇和豆腐特色文化馆,大力发展“豆腐+旅游”,助力八公山豆腐品牌推广。在水产加工领域,扩大冷冻银鱼、冷冻虾仁等冷冻速食性产品生产规模,深挖保健市场潜力,大力发展鱼油、鱼皮胶原蛋白、鱼粉等高附加值产品。在粮食深加工领域,发展营养强化米、优质米、膳食纤维、氨基酸、稻米油等深加工产品,立足合肥庞大人口基数和市场潜力,延伸生产速冻食品、方便食品和休闲食品。在果蔬畜禽加工领域,发展果胶、果汁饮料、禽蛋营养食品、休闲卤制品等产品。

促进企业生产技术改进。引导八公山豆制品等豆制品加工企业运用动态保鲜、冷冻干燥、无菌包装等技术保持豆制品营养品质和口感。推动华祥食品运用液熏技术、酶技术等先进加工技术,降低水产加工物耗能耗。引导国精粮油等粮油加工企业运用高速灌装、高速食品标签贴标机、自动包装机器人等设备提高生产效率。

推动产业链集群化发展。强化精准扶持,鼓励八公山豆制品、华祥食品等大型企业通过合作收购、联合经营等方式兼并一批小作坊式企业,打造成为大规模企业集团。引导具备较大成长潜力和先进技术的中小企业扩产扩能,面向大型企业拓展配套性生产合作。引导园区围绕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进上游原材料加工及产品包装企业,加快健全下游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集聚效应。

大力拓展长三角地区市场。支持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与沪苏浙物流配送企业、电商企业和连锁超市等加强合作,开展直销连锁配送。积极推动八公山豆制品、瓦埠湖银鱼等地方名优产品参加上海农交会等大型会展,对标长三角地区食品监管与市场准入标准生产适销对路的农副产品,推动本地农副产品进入长三角市场。

 

六、

重点任务

 

“十四五”期间,围绕建设制造强县,加快大产业、大平台、大企业、大项目培育和建设,着力实施七大工程,加快构建战新引领、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平台,推动创新成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1.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以“三重一创”建设为主抓手,引导并支持人才、资金等要素向企业集聚,构建企业创新梯次培育体系。围绕促进农副产品加工、轻工及纺织服装和新型建材等传统主导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引导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投入龙头企业研发创新活动,支持龙头企业主动申报国家、省、市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等项目,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库,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园培育,鼓励科技型中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建立合作配套关系,着力打造一批创新水平高、竞争力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实施小微企业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引导撬动创投资本投资科技型小微企业,推动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

2.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完善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农副产品加工、新材料、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企业,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研发机构,争取引入更多科技专项、科技基础设施及研发平台,支持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建立跨区域联合实验室。做强做优众创空间。大力推进“双创”、异地孵化等举措,建设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为创新型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提供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加快推进新桥科创产业园建设,引导寿县聚淘众创空间、寿县春升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平台积极开展孵化、指导、服务工作,为入驻的小微企业提供服务。

3.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加大高层次人才引培力度,落实省、市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政策,制定并实施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端行业人才补贴政策,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寿县创新创业。实施人才回流工程,深度挖掘寿县籍高层次在外人才资源,以“情”引才。引导企业采取高校合作、共建研发机构、项目合作等方式,培养企业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等。强化创新人才激励,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体系,落实职称改革制度,完善医疗、教育、休闲等生活配套,解决好人才住房、配偶就业、子女入学、职称认定等问题。推动企业与职业院校、第三方培训机构合作,联合开展技术人才培育工作。

(二)两化融合发展工程

抢抓“新基建”发展浪潮,着力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智能化、自动化改造,形成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态势。

1.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

大力推进企业信息资源管理(ERP)软件普及,支持企业运营管理信息化,力争到2025年,大中型企业实现ERP全覆盖。在工业制造类企业,推广生产过程信息化软件(MES)和项目管理软件(PLM)等应用,实现从采购到开票环节的全面信息化。借助信息化平台,大力推进产品更新、工艺更新,促进企业发展转型升级。引导企业开展“生产上云”,实现企业与企业间的信息化和资源共享。

2.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以“数字寿县”建设为抓手,推动5G、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引导企业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改投入力度,稳步推动“生产换线”“机器换人”“生产上云”。推动全县农副食品加工、新型建材等资源密集型企业更新生产设备,新建智能化生产线,全面推行“机器换人”,提升产品产出效率和生产安全性。引导轻工及纺织服装产业在原料裁剪、缝制、检测等环节引入智能化生产设备,推动汽车及零部件、家电及配套产业在组装、运输等环节引入自动化生产线,提高产业智能化发展水平。在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战新产业领域,推动企业建设数字车间和智能化工厂,引进国内外先进智能生产设备,积极运用5G、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生产工艺和流程智能化改造。

(三)生产服务完善工程

高度重视发展与寿县工业融合互促的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重点解决县经开区生产服务业建设滞后、项目招引难、企业易外迁等问题。

1.现代物流

结合寿县产业发展需求,推动现代物流与工业经济融合发展,围绕各园区加快建设一批专业化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推动北部寿县工业园凭借济祁高速、滁新高速、商合杭高铁等交通枢纽优势,规划建设仓储物流园,解决园区农副产品加工、新型建材等领域企业仓储和物流问题。争取在南部寿蜀园区和新桥园区开辟合肥-新桥物流专线,加快新加坡物流园项目建成运营,推动专业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增强物流行业对于园区产业发展服务能力。推动全县加强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体系建设,重点建设集畜禽宰杀、加工,冷链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一体化冷链物流中心。依托商合杭高铁、合新六高速、引江济淮工程及新桥机场等交通资源,大力引进第三方物流企业,提升本地物流企业配送效率。

2.电子商务

   依托农副产品加工、轻工及纺织服装等主导行业,建设行业性电子商务平台。重点发展农产品电商。推广制砀山农产品电商发展模式,围绕八公山豆腐、板桥席草、瓦埠湖银鱼等地方特色产品,引进第三方电商企业及平台,引导支持零散农户入驻电商平台,积极开展委托加工和订单生产业务。鼓励有实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创办电商企业,利用网店、微店进行产品销售,扩大品牌影响力和产品销量。积极应用“电子商务+直播带货”模式,提升电商平台产品销量,扩大电商业务规模。抢抓合肥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机遇,引导传统外贸企业拓展跨境电商业务。

3.科技服务

按照服务创新链、升级产业链的要求,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加速引进并集聚涵盖科技研发、技术推广、成果转化、产权服务等功能的科技性服务机构。促进科技信息、技术转让、技术经纪、成果推广、技术转移等科技服务载体平台建设,更好服务企业创新发展。积极搭建检验检测平台,推动实现产品生产环境自动检测和生产过程智能化管理。

(四)平台载体强化工程

突出平台载体对工业发展的支撑作用,立足产业集聚发展需求,积极打造一批“园中园”,持续提升县经开区承载能力,加快建立一批助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

1.推进“园中园”建设

引导各园区选择辐射面广、带动效益大和增产能力强的工业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发展,通过补全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推动新桥国际产业园围绕恒大新能源、博美奥奇、中腾汽车零部件等企业,持续招引上下游产业链,打造新能源产业园、石材机械产业园和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引导寿蜀现代产业园依托亿鸿新材料、蓝讯电子和华旦机械等企业,积极面向合肥经开区招引环保新材料、5G通信器件和白色家电等产业,打造新材料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和家电产业园。支持寿县工业园围绕盛华纺织、安徽兄弟电子科技等企业,大力建设纺织产业园和电子装配产业园。围绕寿西湖和正阳关农场,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特色产业,打造农产品加工产业园。

2.搭建园区公共服务平台

推动寿蜀现代产业园围绕新材料产业,积极引入高校及科研院所实验室资源,建立涵盖材料成分分析、产品检测、信息共享等功能的新材料研发检测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寿县工业园围绕八公山豆制品、华祥食品、国精粮油等企业,搭建涵盖产品开发、食品检测等功能的食品检验检测服务平台。引导新桥国际产业园和寿蜀现代产业园积极对接中国家电研究院、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等研发机构,组建智能家电公共服务平台,为园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展示体验和产品评测服务。

3.提升园区承载能力

落实“标准地”改革,引导县经开区采取产业用地分类、用地弹性出让、租让结合供地等措施提升用地集约化水平,完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分配与存量建设用地盘活挂钩办法,保障重要产业、重点项目用地需求。合理配置园区生产和生活设施,推动新桥和寿蜀两大园区加快建设物流、金融等配套生产设施,结合合肥空港经济区建设机遇,全力谋求合肥市教育、医疗、卫生等资源向园区集聚,着力将两大园区打造成为集产业、教育、居住、生活、商务、文化和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引导寿县工业园九龙—双桥拓展区加快建设路网、水电气暖等设施,将九龙—双桥拓展区打造成为综合性拓展区。推进乡镇持续加快“小微园”建设进度,按照即建即用、租售并举原则,加大“小微园”建设招商力度,做好企业纳规培育,基础设施配套提升等工作。推动新桥国际产业园打造涵盖政务服务、产业服务、安全检测、企业服务等功能在内的智慧化园区管理服务平台,提升园区管理与服务智能化水平。支持寿县工业园适时加快去行政化改革,通过“上收”“下沉”方式逐步剥离社会事务职能,适度赋予管委会项目审批权限,以便将更多精力聚焦于产业发展和企业服务等主责主业。

(五)开放合作深化工程

瞄准主导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借力长三角一体化和安徽自贸区建设机遇,推动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引进来”,支持企业和产品“走出去”,推动寿县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产业链分工合作。

1.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

紧抓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机遇,积极承接沪苏浙等地产业转移,实现产业发展联动互补。紧扣农副产品加工、轻工及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等产业发展需求,制定产业承接动态目录,着力补齐产业链短板。依托粮食加工、豆制品加工、畜禽水产加工和果蔬加工等产业基础,重点承接农副产品加工精深生产环节以及包装、仓储、冷链、物流等配套环节转移,引进沪苏浙地区农产品营销企业,拓宽农副产品销售市场。依托汽车零部件、家电生产及配套等产业基础,重点承接核心部件生产及整机制造环节,着力弥补生产、制造及组装环节短板。发挥地处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优势,承接发展电子元器件、光电子器件等电子信息产业。在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领域,依托恒大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基础,重点承接新能源电池制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以及新材料研发设计等产业。

2.提升产业链创新链协作水平

以新桥国际产业园为桥头堡,探索“区县共建、委托开发”合作模式,谋划与合肥市共同成立新桥空港经济示范区建设运营平台,共建“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寿县现代产业园”。紧抓寿县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开展战略合作机遇,引导县经开区与武进区及长三角产业相近园区开展园区合作共建,加快建设第三方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装备制造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和新材料产业园等。积极参与省“四个一”创新主平台、“一室一中心”分平台建设,聚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引入先进科创资源,共同推进产业创新和技术创新。

3.加快“引进来”“走出去”步伐

加快“引进来”。抢抓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建设机遇,积极对接建设安徽自贸区(寿县)联动发展区,加大外资引进力度。引导外资积极投资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本土企业引进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及设备,提高国外创新人才待遇水平。推动“走出去”。支持八公山豆制品、维卡门窗等企业参加世界制造业大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重大展会,配合办好淮南豆制品展销会、“一带一路”境外商品展,积极通过跨境电子商务拓展国际市场。鼓励恒大新能源、蓝讯电子、亿鸿新材料等企业加强国际技术创新合作。引导寿县有实力的大型企业联合中小企业,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对外投资合作发展联盟,积极参与沪苏浙举办的投资项目推介、境外工程承包对接活动,进行集群式“抱团出海”,降低企业“走出去”成本与风险。

(六)绿色经济发展工程

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重点推进工业污染治理、节能降耗和工业资源循环化利用,大力推行绿色制造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强化节能减排降耗

全面实施能耗限额标准,加大节能减排倒逼机制、企业综合评价制度、资源能源要素差别化价格等政策执行力度。围绕2030年碳排放峰值达标目标,细化、分解碳减排任务并落实到具体企业。提高项目准入门槛,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入驻园区。全面推进节能降耗技术改造,淘汰部分高耗能企业、落后设备,改进生产工艺,推广运用热电联产、变频、余热余压回收等节能减排技术。

2.大力推进清洁生产

在农副产品加工、新型建材、纺织服装等行业全面推进绿色制造模式,选材上减少有毒有害原料使用,生产中最大限度降低能源损耗。全面降低工业粉尘、颗粒物和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推动大型工业企业进行清洁技术研发和生产装备改造升级,引导中小企业推广应用清洁技术、绿色生产设备和绿色工艺。鼓励工业园区应用5G、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智慧环保信息平台,强化对重点污染企业在线监控和环境执法预警预判能力。

3.发展绿色循环经济

按照源头减量、循环发展和资源高效利用原则,探索建立绿色循环产业体系,促进上下游产业链循环协同发展。按照“农作物-发电-有机肥”发展模式,引导国能寿县生物发电有限公司等企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提升生物废渣利用效率。围绕农副产品加工领域,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促进企业、园区、行业间链接共生、原料互供、资源共享,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

(七)品牌建设提质工程

以提升品牌效益为核心,加速产品更新,提升产品质量,育名品,树名牌,扩大企业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寿县工业整体竞争力。

1.实施质量管理计划

实施工业产品质量提升计划,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引入先进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加速推进工业产品升级换代。支持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工业企业通过和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同类先进企业互派学习人员、引进先进质量管理经验和技术等方式,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开展质量标杆和领先企业示范行动,定期认定质量标杆企业,发挥质量标杆企业示范引领作用。推进工业产品质量监管与诚信体系建设,严格落实质量追究与惩戒措施。建立健全制造业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追溯制度,保障农副食品、纺织服装、高端装备、汽车零部件、家电等产品质量一流。

2.推进品牌培育计划

实施品牌培育计划,构建品牌梯次培育体系,支持成长潜力大、创新能力强的新兴企业实施品牌经营战略计划,打造一批知名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名品名牌。唤醒中小企业品牌经营意识,推动中小企业联合创牌,提升品牌质量。支持国家级重点企业八公山豆制品在境外注册商标,不断提高企业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围绕“绿色、有机、无公害”的农副食品发展主流趋势,打响寿县营养大米、高质量粮油、生态果蔬等优质农副产品知名度。

3.强化品牌营销计划

开展品牌营销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式,调动多方资源,形成多方协作的品牌营销局面。加大对八公山豆腐、寿县“大救驾”等县域名优名品的扶持力度,激发企业增创名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品牌营销环境。实施“互联网+品牌”行动,引导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等领域企业综合运用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新兴形式开展品牌营销推广。引导工业企业拓展与广告、公关等品牌运营公司合作,加大在市场推广、品牌运营、营销渠道管理等环节投入力度。支持有条件企业自建品牌运营队伍,制定并实施企业品牌营销计划。

七、

保障措施

 

发挥政府制定规划、实施规划主体作用,强化协调领导,凝聚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共同推动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

(一)强化规划落地实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科学制定阶段目标和年度目标,统筹协调解决重大事项,推进落实重大项目。定期召开季度工业经济运行分析会议,跟踪和服务好重大工业项目落地、建设、投产、达产全过程。狠抓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党委和政府领导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

(二)健全评估考核机制

突出目标导向,强化考核激励,建立健全考核指标体系,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跟踪监测,形成规划年度监测制度,适时组织开展对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和后评估,把监测评估结果作为改进政府工作和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主动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通报,限期整改,确保如期完成目标任务。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围绕发展三个方面产业,按照七项重点工程要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实现可持续跨越式发展。完善财政科学投入机制、调整财政科学投入结构,设立主导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投向汽车及零部件、家电及配套、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创新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设立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资源对接平台,有效引导和激励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建立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健全技术创新保障政策,激励企业自主创新。

(四)优化提升营商环境

强化改革创新意识,用足用好支持皖北发展政策,推进各项重大改革举措取得新突破,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红利和改革红利,激发社会活力。引导园区针对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项目成立“政府负责人+专业化”服务团队,围绕投融资、项目申报、企业认定、知识产权等事项提供专业化、精细化服务,帮助企业解决落地和成长中各类问题。对标一流,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政务环境,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减少行政审批流程,优化“一网通办”功能,提升“一窗通办”能力,全面提高行政效率,提升公共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