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专题报道 > 归档专栏 > 中共党史学习教育专题 > 特支风采

徐梦周:中共小甸“特支”的宣传委员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淮南市作家协会 作者:张昌涛 发布时间:2021-04-01 17:01 字体:[  ]

回望峥嵘岁月,功勋彪炳史册。1923年冬,安徽最早成立的农村党支部,中国共产党寿县小甸集特别支部成立了。曹蕴真任书记,徐梦周任宣传委员,鲁平阶任组织委员,“特支”直属党中央领导。

徐梦周,是当时全国为数不多的党员之一,在小甸集这个偏僻的安徽农村中党的火炬最早点燃、党的旗帜最早举起的地方,他对“特支”的筹建做出重大贡献。


徐梦周历史照片


    小甸镇位于淮南市寿县境内,地处江淮之间、瓦埠湖东岸。1904 年,在这片水资源充沛,生态环境优美的土地上,徐梦周出生了,他又名徐德辅,是小甸集李山庙人。

    2020年11月5日上午,我随淮南市作协的同志来到寿县小甸镇的时候,远远望见一处园林式的建筑出现在路旁,一座纪念碑高耸在苍松翠柏之间。走近一看,正是小甸集特别支部旧址、安徽第一面党旗纪念园。

    “1923年冬,受党中央指示,曹蕴真、徐梦周、鲁平阶组建中共小甸集‘特支’,直属党中央领导,是安徽最早的党组织。”纪念园小甸集特支纪念馆馆长韩志坚介绍,小甸集“特支”的成立,标志着安徽革命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极大地推动了寿县当时的革命形势。“徐梦周经常利用农村集市贸易等特殊时机,以各种形式宣传革命真理,同时,积极组织农民群众,发展农会等群众组织。”

    在“特支”的领导和影响下,小甸集一带反压迫、反剥削的群众运动高涨,短短半年多时间,在小甸集就发展了党员20多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此后,安徽各地的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起来。

    “来到省内最早的党组织旧址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对我们党员来说是一次精神洗礼,提升了我们对党史的认识,尤其是先烈的革命创业精神,催人奋进,也提醒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拥护党的领导,珍惜这么多年来的发展成果。”如今,纪念园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瞻仰先烈、接受教育的党员和群众。他们面向党旗,举起右手,集体重温入党誓词,其情其景,令人振奋。


    徐梦周的哥哥徐梦秋曾向美国记者尼姆·韦尔斯系统地讲述过人生经历。据这篇自述文章回忆:他们的家庭是旧式封建家庭,祖父是地主,但没有文化。父亲徐士端是家中的长子,受过很好的教育。他生性慷慨,分家产时,把祖父留下来的300亩地平分给了三个弟弟 ,自己靠做教书先生谋生。(《徐梦秋自述 1937年于延安》)

    “徐家兄弟姐妹共6人,两个姐姐,兄弟4个,徐梦周年龄最小。在书香家庭中长大,受父亲影响,徐梦周从小就开始上学读书。”纪念园小甸集特支纪念馆馆长韩志坚带领淮南市作协一行人,边参观边介绍说,大概10岁左右,徐梦周到他叔叔任教的学校就读,学习四书五经之类的古典经文。“这所学校共有30名学生,都是沾亲带故家的孩子。” 此时,由于徐梦周的父亲由教书先生转而经商,生意场上没有成功,逐渐家道中落。

    在徐梦周上学前,家中的经济条件很好,因此他的长兄从小得以接受良好的教育,并且长大后参加了辛亥革命。这样的家庭氛围,让徐梦周在小学的时候,就能够了解到外面发生的事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进步的思想。五四运动后,革命的思潮冲击着徐梦周的心扉,涤荡起他自小立志报国的灵魂。1920年春,在姐姐的资助下,他先入寿县芍西国立小学读书,1921年转入芜湖安徽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学习。

    在当时,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的民主、革命气氛十分浓厚。革命活动家恽代英等都被聘请来讲学。徐梦周得到恽代英的教诲,进步很快,不久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在芜湖,徐梦周还结识了好友曹蕴真,就是后来小甸集“特支”第一任支部书记。两个人是老乡,且志同道合,就经常一起畅谈人生和理想。

    根据哥哥徐梦秋自述文章的回忆,当时农业学校是免学费的,在这里有400多名学生,多数都是穷人家的孩子。他们组织了一个由20人组成的小团队,借以影响其他学生。他们成立读书协会,目的是一起研究社会问题,并制定一项改造乡村生活的计划。随后,他们开始阅读宣传共产主义的杂志, 如《向导》《新青年》等,思想上逐步发生转变,渴望建立一个崭新的社会。(《徐梦秋自述 1937年于延安》)


    小甸镇李山庙杨圩村,是徐梦周的出生地。2020年12月3日,当我们来到这里寻访时,已经无法看到先烈当年在此居住和开展革命活动的痕迹。作为小甸镇重点贫困村,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2020年,这里已经旧貌换新颜,水泥路四通八达,且组组通户户通,村民们在雨雪天气出门也可以做到鞋不沾泥,这在几年前还是无法想象的事情。村出列户脱贫,村集体经济逐步壮大,脱贫攻坚接续乡村振兴,人们的经济收入逐年提高,杨圩村人正在努力奋斗拥抱美好生活。念及先烈,心怀崇敬。杨圩村党总支书记张宇与我们一起回忆峥嵘岁月中的徐梦周。



作者采访李山庙杨圩村(徐梦周出生地)党总支书记张宇


    怀揣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1922年,徐梦周和老乡曹蕴真一起远赴上海大学求学。当时的上海大学,是国共合作创建的,校长是于右任。他们在上海大学读书期间,深受进步教师,特别是邓中夏、瞿秋白、恽代英、蔡和森、张太雷、施存统等我党早期革命领袖的亲切教海。在这些精英的教育和引导下,他们的革命觉悟有了很大进步,人生的志向逐渐明确。学习期间,他们成立了“爱社”等进步组织,进行革命宣传活动,并给家乡进步青年寄回《唯物史观》《社会进化史》《新青年》《向导》等书籍传播进步思想。同时也利用寒暑假返回家乡,以走亲访友的形式,宣传马列主义和反帝反封建的思想。

    从当时实际情况来看,徐梦周在宣传工作方面是有着超凡的才干的,这在后来他成为“特支”的第一任宣传委员这件事上,也得到了印证。

    1922年春,曹蕴真、徐梦周、鲁平阶在上海大学,经过曾参与东京共产主义小组组建的中共早期党员、时任团中央书记的施存统介绍,3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徐梦周成为安徽籍最早入党的为数不多的党员之一。

    不久,党组织派他们回家乡开展革命活动。“寿县在民国十一年就有二三同志的组织,当时是党的婴儿的时候”。这是1929年5月9 日中共寿县县委在给中央的报告中的一段话。“二三同志的组织”指的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小甸集特别支部,这是由徐梦周、曹蕴真、鲁平阶等3人在1922年暑假返乡后成立的,该支部直属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领导。徐梦周等人在成立了小甸集社会主义青年团特支后,临时形成中共小甸集小组,这无疑为后来建党做了组织准备。

    1923年寒假,曹蕴真、徐梦周、薛卓汉等受党组织指派回乡建党。不久,曹蕴真、徐梦秋等到瓦埠小学任教,徐梦周、鲁平阶、薛卓汉、方运炽等到小甸小学任教。徐梦周等人一边任教,一边利用课余时间把进步教师、学生和农民组织起来,传播救国救民真理。先后介绍小甸集小学校长曹练白和进步人士方运炽、陈允常入党。随着党员人数的增多,在小甸地区建立党组织的条件逐步成熟。

    1923年冬,中国共产党寿县小甸集“特支”成立了,党员有曹蕴真、徐梦周、鲁平阶、薛卓汉、徐梦秋、方运炽、曹练白、陈允常等8人。从此,中国共产党在寿县地区就有了自己的组织,寿县人民革命就有了领导者和组织者,革命也有了前进的方向和目标。

    “对内发展党员、团员,对外建立农会、妇女会等群众组织,领导群众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这是中央指示的小甸集“特支”的重要工作任务。“特支”先以瓦埠,小甸集、李山庙等小学为阵地,党员多以教书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党中央也适时地邮寄来一些进步刊物。此时,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在半年的时间内,当地群众运动风起云涌,不断有新党员加入,先后发展了20余名党员。小甸集周边也陆续成立了瓦埠小学、城关、窑口、堰口等党支部。

    时光无声流淌,岁月嘹亮如歌。97年过去了,在小甸集特支纪念馆,我们目睹历史照片、蜡像雕塑、绘画油画,以及采用的文物时,一瞬间仿佛又回到了1923年冬天那个历史性的关键时刻,在小甸集小学那个激情澎湃的校园里,在绣有镰刀、锤头的旗帜下,曹蕴真、徐梦周等一批热血青年,庄严地宣布中国共产党寿县小甸集特别支部成立……



徐梦周蜡像雕塑


    74岁的徐佩新是小甸镇李山小学退休教师,他的爷爷和徐梦周是堂兄弟。近些年来,他一直想方设法与徐梦周的后代取得联系,“徐梦周的后代目前生活在南京,我们也在微信上讨论,看什么时候能回到小甸镇相聚。”

    徐佩新通过阅读寿县党史和有关公开发表研究寿县红色文化的文章,他对徐梦周的革命事迹有一定了解。“开展小甸集‘特支’工作一段时间后,徐梦周又回到上海大学社会科学系继续学习。毕业后受党中央派遣,于1926年3月到了北京,在李大钊领导下工作。”

    1926年9月,冯玉祥在苏联顾问乌斯曼夫、赛夫林和中共党员刘伯坚、邓小平陪同下回国督师,邀请中国共产党人帮助他在部队中做政治宣传工作。徐梦周和宣侠父、陶新畲等100多人奉中共北方区委和李大钊之命赴任。徐梦周被分配到宋哲元部。  在绥远五原(今属内蒙古自治区)誓师后,徐梦周随军攻打北洋军阀刘镇华,解西安之围。当时大革命发展迅速,中国共产党和冯玉祥以及陕西省主席于右任都深感军政干部紧缺,必须抓紧办校培养干部,以应急需。为此,决定改西北大学为中山学院。学院名义上是国民党办的,实际上组织领导为共产党人掌握。徐梦周于1927年2月任西安中山学院教育长。

    恩爱双心结,姻缘一线牵。徐梦周在这里遇到了他一生的挚爱。当时中山学院妇女班有位女共产党员叫崔文玉,是陕西三原人,人长得端庄秀丽,革命工作非常出色。徐梦周和崔文玉在教学和工作中增进了感情,建立了恋爱关系,后来经组织批准,结为伉俪。崔文玉是徐梦周革命生涯中的得力内助。  1927年6月,冯玉祥追随蒋介石,将在中山学院工作和学习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礼送出境”。1927年7月,徐梦周脱离西安中山学院转为地下活动。中共陕西省委任命他为延安县委书记。11月,徐梦周在中共陕西省委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为省委常委,分管组织工作,并兼任常委技术书记,不久任组织科主任兼省委秘书长。

    “兀兀高墙一线天,眼前景色可人怜。一腔热血满腹恨,胸中自有主义真。此情欲诉凭谁说,强拈秃笔赋长歌。”1928年春,中共陕西省委遭破坏,徐梦周和潘自力、刘继曾等被捕入狱。敌人对他们软硬兼施,诱供逼供。徐梦周在敌人面前表现出了共产党员的凛然正气,并赋诗一首《狱中吟》。

    1930年11月,杨虎城将军任陕西省主席,南汉宸担任省政府秘书长。南汉宸以秘书长身份主持政务,首先处理的一件大事,就是释放西安监狱的政治犯。徐梦周等共产党员得以脱身。

    徐梦周出狱后,经张汉民(时任第17路军警卫团长,中共地下党员)保荐到孙蔚如的师部任秘书主任。1931年该师扩编为第38军,徐梦周任军部秘书处长。不久他与地下党员军部参谋武志平取得联系,共同开展党的军运工作。他俩又配合杜斌丞力促孙蔚如联共反蒋。

    1932年底,红四方面军进入川陕地区。胡宗南的追剿大军接踵而至,蒋介石还急令西北军杨虎城部和川军田颂尧部合围红四方面军于巴山地区。这时陕西东起巴镇西至宁强,沿大巴山一线均为杨虎城第17路军防线,如果能促使杨虎城部与红四方面军达成互不侵犯条约,对于红军集中兵力对付主要敌人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于是,徐梦周等人向孙蔚如进言。他们巧妙地利用了杨虎城、孙蔚如和蒋介石以及四川军阀刘湘的矛盾,加之徐梦周平时谨言慎行、办事干练,深得孙蔚如的信任,孙最后被说服。1935年5月初,孙蔚如派武志平作为38军军代表去川陕苏区同红四方面军的领导人商谈互不侵犯、共同反蒋事宜。武志平行前,同徐梦周、张汉民多次研究,制定了川陕交通线计划。

    川陕红色交通线成功的建立,沟通了白区的党组织与川陕苏区的联系,给川北红军提供了许多军事情报,输送了大批急需的军用物资,为红军集中力量粉碎刘湘的六路进攻、保卫根据地的斗争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当年底,徐梦周告假脱离孙部。

    1936年12月,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后获圆满解决,国共初步实现第二次合作,孙蔚如出任陕西省政府主席,杜斌丞任政府秘书长。他俩联名电召徐梦周速返西安。

    徐梦周回到西安后,通过西安党组织,向中央请求奔赴延安。中央认为,徐梦周在白区创造的环境和社会关系对党的工作十分有利,因而未批准。徐梦周随后就任陕西省政府秘书处第一科科长。在党内属中央特科系统,从事情报工作。罗青长当时化名文志军,是党内情报系统的党支部书记,徐梦周就是他联系的一个地下党员。

    罗青长以考学校请徐老师补课的名义和徐梦周取得联系,将党的文件送给他看,徐梦周向罗交纳党费,提供情报。他曾将陕西省政府人员的政治态度作了系统的调查,得出了“反共的是少数,坚决抗日的也是少数,大部分是中间状态”的结论。这对党中央制定对中间派的政策,起了积极作用。

    这期间,徐梦周在西安白王兵庙街的家成了革命同志聚会、避难的场所。邓颖超、张琴秋、宣侠父经常到徐梦周家叙谈。柯庆施、靖任秋等曾在徐梦周家住过一段时间。丁玲(徐梦周在上海大学的同学)率西北战地服务团到西安,徐梦周为其找住地,联系演出场地。

    为了壮大革命队伍,徐梦周还通过多种渠道输送大批革命青年到延安。仅本家亲属就有徐枫、徐霁远等10多名知识青年,后来有的为革命献出了生命,有的成了党和国家的中高级干部。

    1941年,徐梦周转入西北农学院,任教授、院长秘书。在校内发展数名青年党员,带领进步学生与混入学生队伍中的国民党特务和反动训导员班志洲、院长周伯敏等人作斗争,后于1943年春离开农学院。

    1944年,徐梦周和杜斌丞等前往陕南、汉中、城固等地发展民盟组织。其间,在由城固返回汉中途中,徐梦周不幸因车祸而殉职。

    得知徐梦周因公殉职的消息,周恩来将徐梦周之侄徐枫召到杨家岭面告噩耗。国家安全部在关于徐梦周生平事迹的公函中,对徐梦周的评价是“忠贞可嘉”。西安地下情报工作人员也一致认为,徐梦周的牺牲,使我党失去了一位精明能干的忠实同志。

    想把徐梦周的红色足迹写完整,他的哥哥徐梦秋,或许是一个绕不开的人。

    徐梦秋、徐梦周兄弟俩在家排行老五老六,年少始就一起在私塾上学,又同赴芜湖、上海读书,共同成长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洪流中,还携手传播革命思想,筹建小甸集特别支部。但之后,兄弟二人的人生经历就不尽相同了。

    大革命失败后,党派徐梦秋去苏联,进入“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30年秘密回国。1931年抵达江西苏区,见到了毛泽东和朱德,此后,他曾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秘书长、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等。1933年底,他在红军大学讲授政治课,一些红军高级将领都曾听过他授课。毛泽东在征战闲暇与他也有接触,谈论时政、历史,每每谈到深夜。徐梦秋随同中央红军参加了长征,在途中冻坏了双腿。到了延安,马海德大夫主刀,锯掉了他的双腿。

    徐梦秋是留学苏联的才子,也是苏区一位著名的笔杆子。1936年,毛主席亲自组织人员编写的长征回忆录《红军长征记》,是由红军总政治部成立的编辑委员会负责编辑和加工的,当时参与这项工作的有丁玲、成仿吾、徐梦秋等,主要是徐梦秋负责。美国记者索尔兹伯里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称徐梦秋是红军队伍里的“红色历史学家”。

    1937年,徐梦秋(化名孟一鸣)离开延安赴苏联治病。到达新疆迪化后被伪装民主进步的“新疆王”盛世才留用,任命为教育厅副厅长兼新疆学院院长。1942年春,盛世才诬称中共在新疆有秘密活动,阴谋推翻政府,把毛泽民、陈潭秋等一大批共产党人投入大牢,在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面前,毛泽民、陈潭秋等人坚贞不屈,但徐梦秋等人却先后变节,并于1944年秋被任命为军统局少将特研组长……1949年解放时,徐梦秋被逮捕归案,1976年在狱中病死。

来源:http://hn.ahwang.cn/hnwenhua/20210129/2191325.html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