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专题报道 > 归档专栏 > 中共党史学习教育专题 > 特支风采

中共安徽省第一个党组织——小甸集特支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寿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赵阳 发布时间:2021-03-04 08:54 字体:[  ]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14万平方公里的江淮大地,是一块有着光荣历史的红色土地。位于安徽省寿县瓦埠湖东岸的小甸镇,因古代“金瓦埠”至合肥驿道上的小店而得名,明末清初演称小甸集。20世纪上半叶,伴随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大潮,中共小甸集特支在这里建立,使一个名不见经转的偏僻小镇,一跃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史中的“红色重镇”。

五四运动之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马列主义在神州大地得到广泛传播。1922年春,寿县籍青年徐梦周、曹蕴真、鲁平阶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三人奉派回乡,以教师身份做掩护,成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小甸集特别支部,直属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领导,在瓦埠湖一带开展革命活动。随后,又临时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小甸集小组,由曹蕴真、徐梦周、鲁平阶三人组成。他们把进步的教师、学生和农民组织起来,利用学生会、农会等组织开展集会,讲演革命道理,宣传发动群众,先后发展上海大学学生方运炽、小甸集小学校长曹练白等人加入党组织。随着党员人数增多,革命队伍壮大,在寿县地区建立党组织条件已经成熟。1923年冬,在周恩来亲自指导下,中共小甸集特别支部成立,曹蕴真任书记,徐梦周任宣传委员,鲁平阶任组织委员,直属党中央领导。小甸因此成为安徽省境内党的火炬最早点燃、党的旗帜最早举起的革命圣地,在我党早期革命史中占有浓墨重彩的一页。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特支的领导和影响下,瓦埠湖畔反压迫、反剥削的群众运动此起披伏,一大批有志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短短半年多时间,仅小甸集就发展党员20余人。环瓦埠湖沿岸建立了中共淮上中学补习社支部、中共瓦埠小学支部、中共寿县城关支部、中共寿县窑口集支部、中共寿县堰口集支部等多个党组织。1924年底,安徽全省40名党员,寿县籍29人;全省早期党员总人数中,有一半为寿县籍。而在1925年至1927年间,中央派往苏联学习的19名中共党员中,有9人是寿县人。这个时期,寿县党组织向外输送了曹渊、孙一中、王培吾、裴济华、崔筱斋等近50人,分别赴广州黄埔军校、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莫斯科中山大学等地学习深造,为党的组织发展和中国革命力量的壮大,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共小甸集特支的建立及其革命活动,开创了中国共产党在安徽早期革命运动的先河。所培养和发展的优秀党员,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输送了一大批重要的革命力量,为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于安徽革命乃至中国革命,都意义重大。小甸集特支所创造的光辉历史,彪炳千秋,名垂后世,必将为世人永远铭记;小甸集特支所形成的敢为人先、不怕牺牲、勇于奉献、不计名位、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