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专题报道 > 归档专栏 > 中共党史学习教育专题 > 党史人物

“庆祝建党100周年 淮南早期共产党人”系列25 张泽国 人生无处不青山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寿县人民政府 作者:赵 阳 发布时间:2021-06-01 17:41 字体:[  ]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毛泽东《七绝·改诗赠父亲》

  1912年的农历十一月初二,淠水岸边的寿县张李集西楼村一个贫苦农民家里,后来起名为张泽国的男娃呱呱坠地。

  张泽国自幼家境贫寒,缺衣少食。7岁丧母后,寄养在舅舅家。舅舅姓赵名锡庆,家住隐贤集,办有学堂三育小学。在这里,张泽国不仅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还接受了民主革命的思想启蒙。赵锡庆的儿子、他的表兄赵策和赵筹,还有学校旁的杂货店店主涂仲庸等人,都是共产党员。在他们帮助下,张泽国走上了革命道路,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转正,担任张李乡党支部书记。

  张泽国高小毕业回到家乡,组织发动农民群众秘密成立农民协会,反抗国民党的苛捐杂税,开展抗粮斗争,领导群众武装破坏敌人交通运输线,阻止白军进攻红军。他作战勇敢、谨慎机警、严守纪律、关心群众,深受同志们的拥护和爱戴。

  1934年春,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对苏区的军事围剿,寿县反动当局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党的地方组织遭到严重破坏,白色恐怖笼罩在寿县上空。张泽国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为了躲避敌人搜捕,张泽国将自家小屋进行了改造,做成夹墙,用于藏身,多次躲过敌人搜捕。随着形势紧张,张泽国抛妻别子,与涂仲庸等革命战友远走他乡,先后化名张治国、张海波,辗转于来安、滁州交界一带,隐姓埋名坚持斗争。他们白天以种地为名,晚上就住在当地农户的烤烟房里,卖过油条,抬过轿子。虽然生活艰苦,但革命的信念和意志坚定不移。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中共中央派张如屏、曹云露回乡开展抗日救国运动。张泽国与涂仲庸积极响应,当年秋后返回寿县,与党组织取得联系,恢复了组织关系。根据指派,张泽国与涂仲庸来到隐贤集一带,与赵筹会合一起并肩战斗,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年底,寿县抗日游击大队成立,张泽国被分配在二中队一分队任指导员。1938年春,部队开赴敌后凤阳县开展游击战争。从此,张泽国就一直驰骋在抗日斗争战场上,先后担任新四军五支队连队指导员、县大队教导员等职。一方面,在部队开展政治思想工作,提高部队人员的军政素质;另一方面,向当地群众宣传抗日救国道理,树立救亡必胜的信心。5月,组织攻打凤阳县城,因敌众我寡,战斗失利。撤回寿县后,部队番号改为皖北抗日自卫军第一路直属第三大队;8月,抗日自卫军攻打寿县县城。张泽国带领中队战士率先攻入城内,消灭了顽抗的日伪军,俘获伪维持会会长黄玉章、汉奸张小鼠等人,成功收复县城。战后,部队编入新四军五支队,张泽国任警卫营指导员。

  1941年,张泽国调抗大八分校学习,毕业后分配到新四军二师十八团任连队指导员,率部转战于江淮之间和津浦铁路两侧,扒铁路,拔据点,狠狠地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

  1944年冬,抗日战争进入艰苦阶段,敌、伪、顽多方夹击新四军。其时,张泽国任三营教导员。在保卫抗日根据地淮南占鸡岗的战斗中,他身先士卒,冒着枪林弹雨冲锋在前,英勇作战,身负重伤,被送到津浦路西二师五旅卫生部直属医务所治疗。

  张泽国的双腿,从大腿到脚跟都是伤。由于医疗条件简陋,消炎药品匮乏,医生只能用盐水给他清洗伤口。由于双腿骨折,平时两腿被用绷带和夹板悬空吊起。张泽国不能坐卧和翻身,吃饭和大小便都不能自理。但他仍以顽强的毅力和意志,坚持不叫一声疼。清醒的时候,张泽国还给伤员们讲革命故事,唱《国际歌》和抗日歌曲,鼓舞大家士气,在场的人员无不动容,敬佩万分,纷纷赞叹他是钢铁般的共产主义战士。

  1945年冬,眼看就要过春节了。一天早晨医生查房,发现张泽国已闭上眼睛停止了呼吸。由于伤势过重,又感染了破伤风,张泽国连日高烧,汤水不进,终因医治无效,英勇牺牲。临终清醒时,他知道时日不多,将身上仅有的几块银元托医护交给组织,作为最后一次党费。

  张泽国牺牲后,被安葬在医院附近的定远县观寺乡王小庙村旁。当时,坟前竖有一块木牌,上书:“张泽国烈士墓。”但由于交通不畅、信息闭塞,家里亲人一直没得到任何消息。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寿县民政部门送来烈士证书和一笔抚恤金,家人才知道亲人已经牺牲的消息。但烈士安葬何处?有何遗言遗物?家人都迫切想要知晓。为了解开这个谜团,为了寻找至爱的人,烈士的妻子和儿女踏上寻亲路。只要一有时间,就踏着烈士的足迹,深入到烈士战斗过的地方打探消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1998年,安徽电视台了解到烈士后代寻访烈士踪迹的消息,帮助她们寻找到当年护理张泽国的护士郭开英老人。在她声泪俱下的叙述里,人们知道了烈士牺牲前后的情况。但是,烈士当年安葬的墓地,由于年代久远,再已认不清是哪一座坟头了!

  围绕烈士后代寻访烈士踪迹的故事,安徽电视台专门拍摄了《52年前寻找》纪录片,先后在省台、中央电视台播放。张泽国的儿女也多次受邀去北京参加纪念活动。

  现在,定远县观寺乡王小庙村旁的烈士墓地,已定名为“定远县观寺乡革命烈士陵园”,列为安徽省国防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张泽国烈士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为了理想,不惧马革裹尸;为了胜利,甘愿奉献生命。男儿人生,当如是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