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磨湾村 情洒扶贫路

——访磨湾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施申军

发布时间:2021-12-30 14:49 信息来源:寿县人民政府 作者:陈真 李松杰) 浏览次数: 字体【  
 

 

 

安徽省淮南市寿县炎刘镇磨湾村,一个原本僻远清贫的淳朴乡村,随着中央扶贫工作深入推进,又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因淮南师范学院承接定点帮扶任务的契机,与这片陌生的土地结下不解之缘。2017年4月,施申军作为淮南师范学院的选派干部,被选派到磨湾村担任党总支第一书记兼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如今,已一年有余,在此期间,他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扶贫开发政策,竭诚服务贫困群众,依靠各级党委政府、广大干部群众的支持,引领村民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大步向前,带领干部群众一点一点地改变着村里的落后面貌。

朴素而整洁的白衬衣、刚毅黝黑的脸颊上噙着和善的笑容,他,正是淮南师范学院办公室副主任施申军。初见施主任时,他正平易而亲切的同两名扶贫队骨干交谈扶贫工作进展,通过介绍,记者得知这两位也是学校选派的第七批驻村扶贫工作队成员——扶贫工作队副队长洪春磊与扶贫专干李松杰。他们与施申军共同工作在扶贫工作的第一线,品尝扶贫艰苦生活的同时,亦收获着帮扶贫困群众带来的光荣与精神的富足。

 

 

干部干部,先干一步

磨湾村属国家重点贫困村,基础设施落后。村庄由于地处江淮分水岭丘陵地区,谢磨支渠末端,无雨则旱,有雨则涝,旱涝灾害频发。磨湾村贫困户数量多,致贫原因多样化,脱贫手段单一,部分贫困户安于现状,脱贫动力不足。面对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的磨湾村,施申军毫不畏惧,第一个主动报名参加学校第七批选派驻村干部选拔,最终顺利选拔为磨湾村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

 

记者了解到,在施申军上任的一年多时间里,由于工作忙、任务重,他几乎很少回家,家里的很多事情他也顾及不上。对于家里人,他有着满满的愧疚,“家里人十分体谅我,他们知道我做的是大事、善事,所以我的家里人对我这项工作无条件支持,他们就是我最坚实的后盾。”谈及此处,泪光氤氲在他的眼眸。

 

 

驻村以来,施申军从熟悉村情开始,走遍大小村组、沟塘渠坝,走访全村贫困户和部分未纳入贫困户的五保、低保户,摸清家底,撰写调研报告;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落实单位包村和干部包户帮扶工作,为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在实际脱贫攻坚战中,施申军每每冲锋在第一线,“施队长刚到那里时,曾带领着我们,一步一步的用双脚走遍磨湾村的大大小小38个村民组,雨后实地查看每一条泥巴路!”李松杰感慨着。以足为尺,丈量耕地方圆,每一处细节,都令随行的队员们被深深触动。一年来,磨湾村实现贫困村整体出列,贫困户64户190人脱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明显改善。

施申军常说,“干部干部,就要先干一步。干部只有干事,人生才有价值”。干部干部,干字当头,干事是本分和职责。施申军一直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干部的职责,勇于担事、敢于干事,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

要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不仅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凝心聚力,投入大量的资金、物资等,为贫困群众“输血”,解决迫切的生产生活之需,而且更要注重有针对性地扶志与扶智,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只有外部“输血”式扶贫与内部“造血”式脱贫相结合,通过自身“造血”巩固“输血”的成果,才能彻底拔除穷根、消除贫困。

“扶志”,就是要把贫困自己主动脱贫之志气“扶”起来,让农民有“我要脱贫”的迫切愿望而不是国家“要我脱贫”的被动心理,才会“人穷志不穷”地发奋脱贫,“扶贫先扶志”,施申军深知这一道理,变“送钱、送物”为“送经验、送技术”,在提振贫困人口的“精气神”上多用功,发挥贫困户造血功能,改“授人以鱼”为“授之以渔”。淮南师范学院积极支持帮助贫困户开展特色养殖,扶贫自愿发展养殖业的贫困户,由学校统一购置一批本地土鸡鸡苗和鸡饲料一道分发给农户,土鸡出笼后由学校负责回收,打造“帮扶单位出资——贫困户出力——包产包销”的订单式规模养殖模式。

 

扶“钱”不如扶“智”,扶“今天”更要扶“明天”。施申军到任后全力配合当地教育部门,依托学校炎刘顶岗实习支教工作,紧紧抓住教育扶贫这个根本,努力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淮南师范学院从2015年秋季学期开始,至今共遴选了6批207名各科优秀师范生到寿县炎刘镇各农村小学开展精准扶贫顶岗支教。在走访中,施申军发现邓宗选户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但他的小儿子邓祖志却没有享受到任何教育资助,经过询问了解到原因后,施申军马上与邓祖志所在的四川大学学生工作部取得联系,向他们说明情况,四川大学学生工作部老师表示虽已过了国家助学金申请时间,但仍会全力帮邓祖志争取资助。在今年春节施申军又为邓宗选小儿子争取到4000元的社会资助。对于扶智,施申军说;“孩子是未来的希望,加大教育投入,莫让孩子因贫困辍学,让孩子成为有用的人才,让下一代彻底摆脱贫困。”

 

心系百姓苦,情洒扶贫路

初到磨湾村,施申军并不被干部群众看好,他们都认为他是来走个过场、镀个金的。一年多来,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使村民们信服。施申军初到乍到,人生地疏,为尽快掌握村情,适应工作,他挨家挨户走访调查,详细记录各家情况,谁家有难事,谁家孤寡老人,谁家单亲家庭,一点一滴都记在施申军心里。

带领众多贫困户脱贫是施申军的主要工作,也是村民们最大的需要,不能有半点马虎和懈怠。为群众办实事,是从一点一滴的工作细节里看出来的;日复一日,永不倦怠地踏实办事,是一件件小事堆砌而成的一份责任和坚守。“想要真正带领大家脱贫致富,首先要深入到村民组里去,取得村民的信任,经过不断走门串户,访贫问苦,完成了全村182个贫困户469人的入户核查。扶贫工作看似千头万绪,家底摸清了,问题找到了,也就知道从哪下手了。”施申军说。

要想富,先修路。施申军知道基础设施建设对磨湾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年多里,施申军带领工作队用毫不衰减的热情,让磨湾村较大的村民组全部通上了水泥路,群众出行条件得到改善。在施申军的奔走下,大多数村民家里实现了自来水到户,村里有专人负责卫生清洁,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在聊到印象深刻的扶贫对象时,施申军毫不犹豫地提到了贫困户郝泽圣,“当初了解到这对夫妻的生活境况时,我通过实地考察了解,村里替他们申请了低保,每月有伍佰多元收入。”抿了一口水,施申军继续说,“在随后的几个月中,一方面我们给他们家建了一个户用光伏电站,保证每年有3000块钱;另一方面,每月我都会去其家中探访一至两次,开始他们以为我只是走个形式。”他无奈地笑了笑,但眼光又转向坚定,“但当你多次的探访,和他们相熟了后,他们也确实会把你当成是‘贴心人’,往后每次去,都会拉着我的手,畅聊对村中、家境和扶贫工作的看法。”施申军忽然开怀地笑着,就连身旁两位的眼中亦流转着会意的笑意,洪春磊补充道:“我们通过各个渠道、种种方法,使他们的收入稳定在贫困线以上,且长期有保障。老人虽然相对贫穷,但却对未来充满着乐观。”除此之外,施申军十分关心两位老人的生活,为他们解决生活上各种各样的小困难,了解到老人喜爱推剧,他就花费大量功夫并且自费购买了十套的推剧碟片。

“村民都是很淳朴的,我们每天下午尽可能骑自行车到村里最偏的地方走一走,在田间地头找农户群众拉家常,了解生产生活困难并且努力去解决,将心比心。村民们平常对我们关爱有加,经常会给我们带新鲜蔬菜、水果和一些土鸡蛋等。去年冬天下大雪,我们的车子陷入雪地中,村民们会帮我们一块把车子拖出来。”施申军随身带着公文包,靠着一双脚走村串户做实事,走出了村子畅通的新路,走进了磨湾村村民的心中。

“老幼怡然,毋有贫户”是施申军对他情系梦萦的磨湾村的期望,为此他所做的每一件事,虽然没有做的惊天动地,但在他觉得很有成就感。“困难群众是最牵挂的人,脱贫攻坚是最关心的事。”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言犹在耳,施申军脱贫攻坚的步伐一刻未曾停歇。这位他乡的铁骨男儿,已在这片清贫而又温情的土地上留下了不舍与羁绊。这位第一书记亦将以满腔的热情与奋进,与居住在这片乡土的人儿一起,继续书写脱贫攻坚的新篇章。